「姬姬喳喳」是新开设的圆桌聊天栏目,会不定期进行主题性评论/吐槽征集,也会分享社群伙伴们最近关注的书籍与影视节目,希望以轻松活泼又不失洞见与锐利的方式去探讨一些或无厘头或严肃的话题。
“独立女性”高端内衣、文艺女同周边、帅T代言戒指、铁T卖吊带……彩虹商品的营销方式标识出了本不可见的性少数群体的身份,却似乎又通过与“高级”“独立”等词汇建立人为联系、模糊或制造性别气质反差等方式强化了一些刻板印象。
本期姬姬喳喳采用(伪)辩论的形式,对“彩虹商品与经济”展开讨论。
如果彩虹经济能够让性少数形象/性少数couple更多地以正面的方式出现在公共空间的话,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性别研究的自我教育获取相关知识、完成比较稳定的自我认同。如果上街随便一逛,目之可及的情人节广告有多元性别伴侣、模特的性别气质不再拘泥于二元,感受到自己的性取向/性别表达是“正常的”,自己不是见不得光的异类,这不也挺好的吗?
图源:《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第七集
编辑部甜评:
中肯的、客观的、一针见血的。
关于“公共空间可见度”的讨论通常容易落入抽象化的陷阱,然而,在日剧《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中,野本由纪走在圣诞前夕的街头,看到广告牌上呈现的女性同性伴侣,之前无法认知“那是什么”的情感才有了安放之处。在类似的本土语境中,许多身份问题一开始并不是被认知,而是首先诉诸感受。在困惑大于惊奇的混乱之中,如果有一块广告牌让自己那“不知为何物”的情感的“正当性”不言自明,能给人带来不少安定感。
我还挺喜欢商品带有彩虹元素。如果有钱买Apple watch, 我肯定会买一个彩虹的表带。很好看。而且不是pride吗,我很pride.
很多人买相关产品是为了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身份,比如彩虹手绳、钥匙扣什么的,这是一种在国内环境下表达身份的手段。
编辑部甜评:
在恶劣的环境中,佩戴隐秘的酷儿元素商品似乎成为一种向“志同道合”的人彰显身份的不二选择,是同志们间无需多言的密语与符号。
上世纪美国酷儿们会在裤兜里放置相应颜色的丝巾,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与需求。社交媒体上有酷儿们晒出酷儿元素贴纸、旗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骄傲之心,无疑也感染着见证这些情绪的其ta酷儿们。
对于“帅T卖戒指”、“铁T卖吊带”这样的营销手段,我个人是觉得无可厚非,请社群内伙伴向其ta酷儿们推销也算是“因地制宜”,总比那些让顺男明星代言卫生巾的广告要好!
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源于社群的“彩虹经济”,个体(比如Rainbowpride、姐妹集等)或性别组织(比如月历)做彩虹周边的初衷还是对内自我造血、对外给社群买家提供现身和抱团的一种token,就初衷来看是符合“骄傲”的,也是自发而非市场或资本催化的。
有一些做相关商品的创始人和现任高层确实是LGBT群体。相应来说消费者的心态也比较纯真,大家想要有这种token(好看且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来实现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赋权、社交上的同类标记。我觉得对于这类小作坊产品来说现在要谈的不是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足够“不忘初心”,而是是不是真的能发展下去、被更多人看到、实现更多人购买的需求。
编辑部甜评:
无论是骄傲地晒出还是隐晦的密语,在多元性别群体的历史上都其来有自,指向在不算乐观的环境中进行个人身份表达的需求。这种个体表达蕴含着连接社群的潜能,对营销行为的宽容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出于对社群可持续发展的考量。
如果它卖的比同类普通商品贵、要加价,我肯定是比较不认同的,自己不会去消费。
因为身份附加给商品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溢价,比如很普通的设计卖很贵、重营销不重品质,这很有问题。
大家会买很多彩虹饰品/日常用品,作为身份的象征或者识别出彼此的标识。但其实顺直人不需要花这个钱,而且在“不存在同性恋(等)的此地”,how dare you用彩虹彰显骄傲,让这样的“出圈梗”占据视野,会感觉让大陆社群受到的歧视、权益不被重视、社群未获得与遭受暴力严峻性相匹配的支持与帮助变得如鸿毛一样轻了。多元性别群体在市场里是被边缘化的,你不给我发钱补偿我就算了,还让我多花钱!
编辑部辣评:
《浮现中的女同性恋》中桑梓兰说:“身为酷儿不过就意味着购买和使用某些代表酷儿好品味的时尚商品,金钱似乎就能合理化并消弭差异,从被他人消费的客体变为被广告商相中的主体,就意味着解放吗?”
“花更多钱”的批评指向了营销理念带来的商品溢价问题。将金钱投入对商品的理念或者情感价值无可厚非,但“因为身份而额外付费”这件事近似“粉红税”,令人费解。
有一些品牌旗号反复说自己面向的是“都市精英”;卖中性穿搭的可能会说“虽然我们是女儿身,但有一颗男儿心”这种刻板二元印象的话。
一些产品宣传和以前那些“女人必买的xx裙子”、“女生提升气质必看的十本书”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商家营销的经典口号。这种口号旨在利用人们通过购买来构建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感(尤其是少数群体,处于相对无助、弱势、不被承认地位的人,可能会更急迫地想用购买来证明“欲望与身份的正当性”)的心理。
“通过购买来证明什么”的心态很常见,商家一向见缝插针。这种现象很难避免,但还是应该对这种营销/口号保持警觉。特别是那种具体价格很高昂,或者把没有必要性的东西说成是“作为某一群体必要的”“给予你个性与正当性的”,就很明显是一种“粉红税”。
类似营销内含着一种引导,会给人们营造“有很多种选择”的错觉(比如:无论什么性别性向,你都能在这里买到合适的用品)。但实际上,这些选择的概念、过程与结论都是由商家定义的。例如我喜欢着一个女生,同时我喜欢看电影,那么我就是文艺女同,我就得去买xx样的服饰,把自己和家里的环境打扮成xx样子,为xx样的性.癖买单。
编辑部辣评:
营销话语动员消费者的情感,着力于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营造,从而达到让人买单的效果。同时,一些话语所营造的“消费者有很多选择”的错觉粉饰了主导权实际上不在消费者手中这一事实。由于消费者目标等原因(比如面向中产、精英等)也存在一定的阶级刻板印象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异性恋社会中,就女同性恋而言,“性别倒错”(解释为女性是生错了性别,实质应该还是一男一女相配)的解释比起“两位具有女性气质的女性(不但不相互排斥,反而)相互吸引”更容易接受。作为个体性别认同话语的“男儿心女儿身”没有问题,但当这一话语进入营销中时,可能会产生公共影响,强化二元性别刻板印象。
非二元骄傲旗T恤——男款、女款
社会认同不是只能通过商品和消费来表现,比如我一直都不太喜欢主打女性主义营销的品牌,除非产品真的有区别于同类商品、服务于女性的特点,或者公司非常尊重女性及LGBTQ员工,有落到实处的规章制度,否则只是拍个广告片或者起个名字那我是绝不会买账的。
资本公司无法真正理解酷儿文化,只是想要赚钱而已,才闹出了“男款女款非二元性别T恤”这样的笑话。一些品牌在骄傲月推出“骄傲款”商品,骄傲月一过就向反同反跨组织捐款。
编辑部辣评:
对于本土来说,营销中高喊的口号和理念是否落到实处是重要的关注点。而以批判的视角从资本主义市场的“前车之鉴”出发,揭示资本面对酷儿的两副面孔(在营销中挪用,在实际操作中恐同/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美国的身份政治民主运动中,酷儿文化似乎不再不可见,从边缘群体的石墙运动权利游行到资本化的大公司营销手段,酷儿文化被资本挪用为虚无的表面形式主义,随之也被消费主义所捆绑,符号价值在另一个角度体现为商家带来了利润并大大提升了其企业形象。资本不断地以高傲的异性恋霸权主义视角叙述虚伪的酷儿故事,反而掩盖了真实被歧视、边缘化群体的声音,ta们不为LGBTQ+的权利发声,却持续地利用酷儿形象与符号进行牟利。
以文化工业的视角重新审视看似酷儿友好的企业营销方法,被挪用、滥用的酷儿符号被消解了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在六月骄傲月,各大企业进行“彩虹清洗”(rainbow washing,指企业不为LGBTQ+社群做出切实工作,仅在骄傲月时挂起彩虹旗,便称自己为酷儿友好)时,本质上即为赚取利润、吸引广大的左翼市场,并宣扬自身的所谓多元包容性,但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工作。酷儿文化的严肃性在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被消解,彩虹背后的血泪史也正面临着被逐渐遗忘的危险。
“经济”的话是得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资本投入和运作逻辑,“彩虹经济”就得是这个经济是承认针对LGBT+群体的。那这个话题的情境就肯定不是在东亚/中国大陆这种还没有形成市场、大企业会拿“兄弟/姐妹”饰品代替"情侣饰品"做宣传的地方。
“彩虹经济”一词可能无法应用于中国社会,“彩虹商品”一词更恰当,因为我们没有土壤将酷儿元素的商品培养成大规模的经济现象。在某购物平台全面下架LGBTQ元素商品后,对于我们来说购买到这些商品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在我有限的经验里,大陆并不能够找到很有代表性的“彩虹经济”案例。如果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彩虹经济又叫同志经济、粉红经济,是指因应LGBT族群(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需求而生的周边商机,包括对同志友善的异性恋者,也是彩虹经济的潜在消费者。”
在“娘炮”被视作畸形审美、进口电影同性爱镜头被删、性少数相关的媒体内容被马赛克相关书影难以引进的情况下,性少数的隐身对应的必然是不容许彩虹经济扎根生长的市场空间。
除非是要聊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彩虹经济现象,在此时此地聊彩虹经济如何消费消费者、打彩虹旗号标高价赚黑钱就很没有实感,你也得先有产品让我消费呀!
华而不实、铺天盖地的宣传不是“彩虹经济”的问题,而是“经济”的问题。不宣传就不被看到,难道现在还想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做大做强吗?这个探索的过程是很难的。
编辑部苦评:
在本土讨论彩虹商品存在语境问题。还没有走到成熟市场的情况下,对当下状况的描述性梳理与批判或许需要同时进行。
目前环境下有意招揽多元性别群体顾客的品牌大致呈现出两种样貌:第一是身份化的两极(完全去身份化或侧重彰显身份),比如用暧昧又圣洁的语调描绘女女之间爱情的细腻,虽然这是营销话术的问题,但过分加强了“香香软软”的刻板印象;第二则接近于queerbaiting,比如2021年的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双女主中的一位女主变成男性之后和另一位女主发展浪漫感情。
当下,即使驱力是逐利的,也需要考虑品牌是否尊重多元性别群体。进一步,在尊重的前提下,品牌面对当下的不宽容环境,如何去回应LGBTQ族群需求。这必然是一个很高难度的动作。
彩虹商品的话题,是彩虹的问题,也是经济的问题。前者涉及个人身份、社群联结以及公共空间的群体呈现,后者涉及营销策略与质量价格的平衡。
消费者不断思考:是否是因为身份才多花了钱?是否是因为市场没有打开所有被迫花更多钱?
同时,抽象的话语落实到“商品”这一具体事物上,则有必要分类加以探讨,比如:是需要注重质量的耐用品和卫生用品还是周边饰品?
你们是否有相关或类似的消费体验?有没有见过类似的营销?是想要买单还是吐槽?欢迎前往留言板加入这场(伪)辩论!
辩手|同小语和ta的朋友们
编辑|浣熊
排版|浣熊
相关阅读
当人们提及拉拉时,哪些说法、哪些形容、
哪些论述会让你血压飙升?|姬姬喳喳①
1
“你要是男的就好了。”
“爱姐”、“婉拒铁T”、学历崇拜…
哪些拉拉社群内部梗让你无言以对?|姬姬喳喳②
2
“姐姐给我开书单了,姐姐好厉害,我是智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