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靓
编辑 | Rachel
排版 | 万木
封面 | 《燃烧女子的肖像》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
自2009年开始,同语开始进行北京拉拉社区发展口述史项目。
正在一期工作中,我们主要关注北京拉拉社区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8年之前十余年间的发展与变化,试图通过重要的事件、个人与时间点来拼接出北京拉拉社区、组织与运动发展的大致轮廓。
2008年以后,从时间、空间、运动发展形态等维度来看,拉拉运动已经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发生了各种变化。因此,同语于2021年正式启动了口述史第二期,旨在记录2008年至今拉拉社区与运动的新发展。
口述史项目结合中国近些年的时代变迁、社会思潮,特别是政治环境的微妙变化,反思社会运动的各个影响因素在北京拉拉社区发展中的实际作用,为目前中国大陆的同志运动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记录拉拉社区历史这一动力和背景之下,本期推文将围绕酷儿女性口述史这一话题,邀请相关研究者分享一些Ta们对口述历史的理解。
▼
本期主讲嘉宾
典典,2009年起在同语做志愿者,从此一直关注性/别议题,参与相关行动,2013-16年间任《酷拉时报》主编。目前是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性别研究系的博士候选人,研究华语区拉拉运动的各种跨界。
I
口述历史是什么?
技术与人的共同创作
一般认为,口述史是一种“创造”历史材料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是人与技术的共同创作。
口述史中涉及的技术包括录音、录像、存储、文字转录等等;而口述史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人一般会至少包括研究者、访谈者、和讲述者本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口述史中的“讲述者”并不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客体)而存在的;相反,因为口述史特殊的性质,讲述的人往往被认为就是故事的主体,或者说参与创作历史材料的重要的一员。
记录“脆弱”的历史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曾经讨论过如何区分“真理”(Truth)和“事实”(Facts):前者指的是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而后者更多地指人类世界的(集体)记忆。
一般来说,“真理”不依赖人的记忆而留存,因为它们可以不断地被验证和发现;但是“事实”是脆弱的,因为一旦被所有人遗忘,特定的事实就不复存在了。
基于这种记忆的脆弱性,口述史的方法往往就更注重让受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访谈者带着问题寻找支持材料。
而这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很适合用来去为那些缺乏文字材料、或档案对其带有偏见的边缘社群(例如LGBTQ+群体,或者酷儿女性)创作历史,尤其是当文字档案的记载只属于少数特权阶层的时候。
虽然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方法可能始于“边缘群体”,但它却并不只应用于边缘群体的历史。如哥伦比亚大学做过一系列各种主题的口述史项目,整体比较“高大上”,甚至涉及到一些主流政要群体。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中文官方历史档案中缺失的女同声音
II
口述史长什么样?
口述史在北美
典典谈到,北美单独的酷儿女性项目比较有限,更普遍的是为整个“LGBTQ+”群体做的口述史,且男同的项目数量相对更多,时间相对更早。
较大规模专门关注女同性恋的口述史项目则一般发生在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并且依托高校(尤其是女子学校)的图书馆和档案馆。
北美的口述史项目还有一个特点是会更关注年龄、种族、性向、地域、性别等等方面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
关注“交叉性”的口述史项目
北美口述史资料库list
👇上下滑动查看👇
III
口述史的准备与实操经验
在这一部分,典典谈到了两个重要的口述史访谈实操建议。
A.
“应访尽访”到什么程度?——“不累”的程度
在做口述史访谈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访谈者自身和受访者(讲述者)两方的状态、能量的流动、好奇度和兴奋度,并且根据这些状态适当调整访谈的节奏安排。
一般来说,好的访谈或讲述状态只能维持约1小时,所以不要因时间有限就“赶进度”,觉得累了可以建议中途休息一会儿。或者约下次继续访谈。
B.
访前妥善准备,过程顺其自然
首先,访谈者自己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提前了解一些关于项目和对方的基本信息。访谈者可以提前给受访者一个访谈的“大纲”,但最好不是太具体的问题,而是关键词、比较笼统的提示,可以包括一些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时间节点等等。
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需要保持专注、适当记笔记(尤其是对那些非文字内容,或者由于自动转录技术局限而无法被记录下来的内容,例如受访者说一些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访谈过程中还有很重要等一点是要“顺其自然”,也就是说尽量不要强行打断或转变讲述者故事的自然流向,提问尽量具体,追问为主,帮助对方讲自己的故事。要做到这一点对访谈者来说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不断地练习。
典典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举了一些例子,其中一个是关于问参与拉拉活动有关的问题:
一个错误示范
访谈者
你一开始为什么会想参与拉拉活动?
受访者
......因为我是拉拉?
原问题是对原因的思考提问而非事件,有些笼统抽象,不能获得具体有效的信息,因此不够理想。
更“具体”的问法可以是:
还记得你参加的第一次拉拉活动是什么吗?
访谈者需要根据回答的状况再具体追问当时的情况,如活动详情、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等。
如果对方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没有展开,只说了活动主题,可以再挑选以下问题进行追问(但对方不一定按时间顺序讲故事,提问者需根据情况灵活变通):
针对活动前
你是怎么了解到这个活动的?/ 去之前有过什么样的设想或期待?/ 有没有过什么担忧?/ 有没有和谁商量过这件事?/ …
针对活动中
在活动中做了哪些事/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时有什么感受?/ 活动是否符合期待? / 如果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果不,有什么要应对的意外情况吗?/ …
针对活动后
对你来说活动最大的成果或收获是?/ 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者人?/ 本次活动对之后继续参加活动有什么影响?/ …
▲
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则会更多地介绍本土或者跨国拉拉社群文化的变迁发展,以及对拉拉文化的一些学术思考。敬请期待!
往期相关
拉拉社区历史大事记 | 在2022回望1995,珍贵图片大盘点!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