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北京95世妇会影像资料
作者 | 睿宝,阿鱼,N
排版 | 万木
配图 | Rachel
4月26日是女同现身日(Lesbian Day of Visibility),从今天开始的这一周也是女同现身周。
今天,青言计划邀请读者们通过以下推荐文献,共同关照本土女同群体的生活境况,走近她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本期酷学速递整理自2021 年青言共学读书会,聚焦于本土女同志实证研究,从鲜活的生命经验中看她们在争取获得主流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表面的微笑付出了什么,如何被异性恋家户逻辑排斥、又如何被酷儿大家庭所接纳。
除此之外,同小语也想邀请大家一起创建属于我们的、或我们身边的女同话题分享。欢迎在我们的微信后台留言,一起“大谈特谈”爱女人的身份、爱女人的故事。讨论与现身,为动摇那些固着的偏见,为下一个女同者更加勇敢。
▼
本期探讨的主题是
本土女同志实证研究:被排斥与被接纳的人
⼥同志研究具有哪些基本范式?
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女同志社群拥有着怎样的特殊性?
她们同“主流”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张力?
……
以下研究将带你探索,
本土女同群体的生活境况
走近她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本期领读伙伴
147
I
表面的微笑:上海拉拉的家庭政治
载《置疑婚姻家庭连续体》
[作者]
金晔路
“维持住表面的微笑,需要付出的,
比任何人能想像的都要多。”
该论文借用“表面的微笑”这一比喻,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探讨中国城市中的拉拉如何回应原生家庭的婚姻压力,以及扩而展之,当“表面的微笑”作为拉拉社群在社会中的一种生存策略甚至政治策略,它的产生背景、主导思想、内容和政治效果是什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中国以身份为认同的跨地域同志群体的兴起,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个体私生活监控范式的转变,和官方在条文上对同性恋的重新定义,以及专家学者倡导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包括同性恋在内的性现状,推动了以政治确权为核心的同志主体的产生,促进了“公共正确(public correctness)”政治的出现,其终极目标是通过树立社会认同的同志形象,来获得同志在公私领域的现身权利。
但同时,异性恋家庭则延续了它作为性监控的执行者的角色,取代国家变成对个体实施亲密监视和干预的机构。受制于“家空间”中的亲情政治和维持表面的和谐的要求以及社会上长期的污名化看待,同志主体往往需要通过树立“公共正确”的形象来作为现身的先决条件,从争取公领域认同的路径来赢得在私领域现身的机会。但这意味着,同志只能在达到某一个主流社会认同的形象后,才有资格要求社会的认同——这在本质上依旧是一宗并不平等的“交易”。
其中,“公共正确”最淋漓的发挥便是“合作婚姻”(也称LG合作婚姻或形式婚姻) ,即拉拉和男同志的策略性婚姻组合。研究者尝试着探讨合作婚姻产生的社会脉络、以及它作为一种还在实验阶段的同志亲密联盟的成效和影响,认为它在与主流合谋并存在多重风险的同时,也挑战了异性恋婚姻家庭边界的“纯净”,超越了“真实”和“虚假”的二元化对立,创造了新的家庭想象和可能性。
青言er怎么看?
“许多旁观者对性少数群体会有一种‘理中客’的态度,觉得生活里看不见就不存在,和自己没有关系。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朋友圈里有人说‘不支持、不反对、不鼓励、不宣传’之类的话。这或许印证了,主流社会对于性少数群体的一种‘轻蔑’的态度,觉得默许你存在就已经是一种很大的恩惠了,你不应该挑战现存的异性恋秩序。”
II
“老T搬家”系列:
台湾中老年女同志社群情状与性别社会的脉络
[作者]
赵彦宁
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
她关注处于正统社会边区的社群,包括同志社群(老年女同志的就医和安养)、经济和文化阶序底层的“第⼀代外省人”(譬如“单身荣民”)、以及冷战结束后兴起的“婚姻移民”和“非法移民”(譬如“大陆新娘”和“偷渡客”);也特别关注国家权力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如何各自展现,但又彼此互构或互相抗衡的状况。
接下来,她用其历时二十余年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研究,为我们展示了战后台湾老T们生命历程中亲密关系实践的多个面向,由此呈现了台湾中老年女同志社群情状与性别社会的脉络。
01. 初探
老T搬家:全球化状态下的酷儿文化公民身份初探
Moving House: The Relational-Materialistic Aspect of
Queer Cultural Citizenship
[关键词]
酷儿 文化公民身份 全球化 家户 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体系
Cultural Citizenship, Globalization,
Household, Capitalist, Social Welfare System
“命是我自己的,我给我自己作保不行?”
作为“老T搬家”系列论文的首辑作品,本文展示了老T在当代台湾资本主义社会福利社会中的处境,并探究酷儿文化公民身份的意义。研究者藉由老T报导人的医疗和租屋经验,以分析台湾社会的社会福利分配制度,如何紧密镶嵌于既存的异性恋家户逻辑之中,故而在拒斥中老年女同志的文化公民身份之时,也间接地对他们造成了生存物质条件的相对性排除效应。
文中的老T们(the tomboys before T-bar)往往出生于1940-1960年间,在她们的性启蒙时段(60年代中末期)受“美军消费⽂化”影响,并通过出⼊于非正统性展演下的另类社会空间Gay-bar所形成与男同志而非女同志共享的“同志认同”。
老T往往终其一生,不断在搬家。换句话说,她们自“出道”后,便不曾拥有一个固定的、恒久的、可据此预期未来的家。在中文的一般使用形式中,“家”这个名词同时蕴含“家(home)”“家庭(family)”“家户(household)”三个面向,即涵盖情感联系、亲属关系、与家户物质条件的层面。而老T们之所以不断搬家的原因,也与这三个层面的互为因果性有关,而房子正是“永恒情爱”模式的实体象征与社会认定的物质基础。
该论文描述了老T们成长的背景、于1970年代进入劳动巿场和同志娱乐产业的过程、以及其在公共领域中遭受恐同歧视的形式;接下来,透过引述关键受访者的经历,分析社福系统内在的异性恋亲属连保逻辑如何排除老T们的医疗权;而后,进一步分析前述连保逻辑的家户性物质基础,并申论华人社会同志硏究的跨文化比较基础;最后,基于部分受访者过去四年濒临永久性失业的案例,以陈述全球化、国家权力、性/别认同与阶级分疏在今日后现代化社会中的连结与危机。
02. 续探
往生送死、亲属伦理与同志友谊:老T搬家续探
Death Rituals, Kinship Ethics and Queer Friendship:
Elderly Lesbian Tomboys in Taiwan
[关键词]
老年同志 丧葬仪式 酷儿家庭 生命政治 照护伦理
Old Queers, Death Ceremony,
Queer Family, Life Politics, Ethics of Care
“奇怪了,她什么时候变成了基督徒?”
作为“老T搬家”系列论文的第二辑,本文藉由晚近十年这些报导人的往生送死的情感表述和公开仪式的展演,以探讨他们如何同时兼顾且衡量原生家庭和“圈内”友谊关系对于自身的意义,并据此进行双边伦理实作。
本文试图探究以下议题:首先,老年同志如何认知并处理诸如医疗福利、关怀照顾和死后的丧葬仪式?在如台湾一般仍广受父系传承意识形态规范的“现代化”社会中,垂死的女同志(亦即“未嫁的女儿”)会考虑何人作为安排她生命和死亡事务的代表?她的“圈内”友人又是否会与她的原生家庭成员共负此责?若如此,二者如何分工?其次,此研究可如何有助吾人理解生命政治、照护伦理和“酷儿家庭”之社会文化意义间的可能连结关系?更重要的是,何谓“酷儿家庭”?此类家庭的日常生活实践为何?建立另类关怀照护行动的契机又是什么?
“生性放浪”的培元在临终前同共享“共犯性友谊”的友人进行“互损”展演,却在死后在葬礼上被装点成“基督信仰者之典范”;阿屏同母亲、女友Patricia以及女友之前异性恋婚姻所出的两名成年儿子同住,一有余暇便驱车载全家“到处找好吃的”,母亲“吃了好的就高兴了,就笑了,那我也笑了,我美国老婆也笑了”;被誉为“老T之母”的性工作者阿芬和她的历任伴侣及小T们建立了以她为中心的交互照顾的“大家庭”,不仅未曾因为众T友人先后与阿芬发展的多元情欲关系而破裂,反而更稳固了由“阿芬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断再次确认的同志集体友谊……从她们鲜活的生命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往生送死”的亲属伦理、“共谋背叛”的同志友谊、正统亲属系统和老T同志家庭的连结与冲突,以及作为经济活动和照顾关系单位的酷儿大家庭的运作模式。
03. 再探
不可计量的亲密关系:老T搬家三探
(In)Calculable Intimacies: Moving House Thrice Visited
[关键词]
金钱 酷儿研究 亲密关系 日常生活伦理实作
Money, Queer studies, Intimacies, Everyday-life practices of ethics
“没钱谁会爱你?”
作为“老T搬家”系列论文的第三辑,本文比较分别在196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出道”的两代T的生命经验,以金钱和礼物授受与亲密关系之建立的互动关系为切入主题,试图探究整体社会的政经结构变化,可以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形塑此二世代女同志对于广义亲密关系的衡量模式。
Marx、Weber和Simmel等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多视金钱和货币制度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的普世性量化准则,故而既存社会中的人、物和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可互相参照的对应关系,该类关系也相当程度地扁平化了传统的社会连结,或甚至淘空了这些连结的情感表述能力。在酷儿研究学界,尽管若干先驱学者已指出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加诸于非正统性/别社群生命政治中,既解放又拘束的双边效应,至今仍鲜少关于金钱运用之日常生活实作的研究。
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97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不具文化资本的女同志社群,并藉由各社群成员之金钱流转与礼物收送的实作,以分析认同、情感和人际伦理的建构与表述方式。1970年代的“老T”社群成员,多藉由“延期感知”和“越位感谢”的方式以体会并遂行“圈内”关系;而1990年代的蓝领T吧女同志们已渐援引金钱互换逻辑以评量亲密关系。而这两个世代的差异,必须镶嵌于既存的社会和经济情境中方得理解,而1980年代末起日益深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经脉络,则是理解上述差异最关键的结构性因素。
04. 四探
与之共老的酷儿情感伦理实作:老T搬家四探
Queer Ethics of Aging Together: "Moving House", Fourth Visit
[关键词]
老T 酷儿伦理 非凡感知 死亡 照护
Older Lesbian Tomboy, Queer Ethics,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Dying, Caregiving
“到老了,我们还会在一起”
作为“老T搬家”系列论文的第四辑也是最后一辑,本文延续前文两个世代报导人的生命史研究,藉由出神与死亡的非凡感知体验,以分析貌似现在完成进行式的“老了”这个自我叙事关键词的潜在可能性,并讨论希望与照顾的酷儿意义。
年时值二十四岁的少德说,在T吧圈内,T远远不到三十岁,就被称做uncle;他十七岁时开始害怕变老,十九岁时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在1990年代中期经济结构巨幅重组之前,“老T”、“小T”还是个相对性指称,而非绝对性的主观经验或自我认同;然而在大家开始纷纷失业、转业、提早退休之后,他们也先后表示“真的老了”。所谓客观的年龄并非造成“老了”感受与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打造劳动条件与社会流动性停止的新自由主义市场逻辑才是。在圈内人的语境里,“老了”所蕴含的社会与政经结构意义,与描绘新自由主义时代人类生活绝境的“半死不活”无异。
最后,研究者再次谈论了这场跨时二十余年的酷儿研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她认为,如黑暗中微光闪烁的情欲潜在性是T-P照顾与圈内伦理实作的必要元素,其要旨不在于研究者是否与报导人发生性关系,刚好相反地,如同少德吸安后与魔神仔翻云覆雨、阿屏梦中同阿芬美好接吻⼀般,正是因为研究者必须在报导人的想像范畴里时时勃发其情欲感知,研究者参与了报导人的肉身社会性构筑过程,与之共老的酷儿时间性投向未知但有希望的未来(“或许有⼀天我们真的可以跟她睡”),生命的乐趣方得以展现。
青言er怎么看?
“像是读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心中怅然,久久不能言。”
▲
想了解更多,
欢迎参考文章末尾的文献列表
查找全文~
也欢迎大家在今天,
用谈论女同身份与情欲的方式现身,
在后台继续与我们谈论
爱女人的故事。
————————— JOIN US —————————
如果你对本土的性与性别研究感兴趣,
但在知网搜不到想看的文献?
如果你面对一长串reading list,
却拖延症发作总是读不完?
如果你正在阅读相关研究,
并且想结识在研究兴趣上契合的同好nerds?
……
欢迎加入我们酷学速递的共读会,
一个良好的研究交流平台等你来!
还有同好伙伴们敦促你完成你的阅读KPI,
让你读文献再也不孤(拖)单(延)!
这里欢迎你分享并讨论
与本土相关的多元性别学术热点话题,
研究领域可以是
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
文学、艺术、心理学、医学、性别研究、文化研究、
......
等不同学科。
我们鼓励群内的小伙伴踊跃发言
并定期将在读文献分享到群共享文献池中。
友情提示:潜水可能会被野生TA无情地踢出群哦~
如果想更深度参与青言项目,
我们后期会在共读小组中招募有兴趣的伙伴,
组建为期3个月的朋辈写手团队,
为【酷学速递】栏目供稿,
届时更有青言精美周边等你来拿!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通过初筛后,小助手会联系您入群~
文献列表(按本文发布顺序):
1. 趙彥寧. (2005). 老T搬家:全球化狀熊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份初探.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7), 41-85.
2. 趙彥寧. (2008). 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 文化研究(6), 153-194.
3. 趙彥寧. (2010). 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 3-56.
4. 趙彥寧. (2017). 與之共老的酷兒情感倫理實作:老T搬家四探.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0), 5-51.
5. 金晔路. (2011). 表面的微笑:上海拉拉的家庭政治. 载:置疑婚姻家庭连续体. 蜃楼出版社, 169-192.
阅读数:1277,点赞数:36,在看数:26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