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同志运动和妇女运动的爱恨情仇?有人研究了!|酷学会回顾08

青言计划 同语

非常感谢大家对酷学会回顾系列一个月的陪伴和关注,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篇内容。上期推送我们回顾了大样本法律研究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请回答2020: 1500位性/别少数者的受教育经历|酷学会回顾07)。


谈到权益,性/别少数并非是孤立的群体。今年是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第二十五周年,推动多元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平等/妇女领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如何来认识二者的关系?来看这样两份发言——


「E舞台」

规范共生条件下的规范间良性互动:

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例


作者:阿茄

(山东大学国际政治与英语专业)


发言人:阿茄


“两种规范的共生,

两种倡导的合力,

世妇会撬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01

一个理论——国际规范扩散


1995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与之平行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在中国的社会性别平等历程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北京+25”的当下,如何讲述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故事?国际规范扩散理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95世妇会官方海报


国家和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观念,即它们如何认为,将会影响甚至决定其如何行为。当有非常多的国际社会行为体认可同一观念的时候,该观念会产生主体间性,从而成为一个国际规范,也就是说,观念会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东西。

 

同时,国际规范作为一个观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许多国际规范会存在于同一话语空间之内,使得众多国际规范产生一种互动的可能性。由此可以联系到世妇会背景下,中国出现的NGO合法化和社会性别平等两者之间的互促作用。如果将这二者视为规范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产生的互动其实是一种互利互促的良性互动。

 

然而,已有的国际规范互动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竞争,因此为研究国际规范之间的互利,研究者做出了如下理论延伸,提出规范间良性互动的具体实行机制,即规范共生条件下的规范传播,也就是当两种规范处于共生条件时,它们可能处于良性的而非竞争性的互动。主要使用的是下方基于回旋镖模型的改良模型:


假设存在规范A与规范B在规范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具体的实现过程是当我们针对规范A进行倡导时,如果规范的国内倡导者(包括个体与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在国内倡导时遇到堵塞的情况,可以通过国际倡议网络影响到相关的国际组织,推动政府间国际组织对国家进行施压,形成来自外部的推力。在此基础之上,内部倡导者可以将规范A通过构框解读为符合当权政权对国家利益认知的规范,从而形成内部的拉力。在推力和拉力的结合之下,可以实现规范A从国际层面到一个主权国家的扩散。同时,当规范A和规范B处于规范共生条件下时,也就是规范A和规范B绑定无法分割的时候,规范A通过前文所述流程被带进主权国家的时候,规范B也将实现从国际层面到主权国家内部的扩散。此时规范A和规范B之间就是相互促进对方扩散和传播的作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02

一个案例——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社会性别平等规范与非政府组织合法化规范共生状态的最初形成,是由联合国公民社会参与机制/原则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联合国机制的实态共同决定的,一个是因然性的逻辑,一个是实然性的逻辑。当时,在联合国召开国际大会的时候,非政府组织论坛是必须平行共同召开的,这是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力量参与国际政治的非常重要的空间,世妇会也是如此。当处于国际封锁的紧张局势之中,中国希望借世妇会的召开,进行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的挽回和建立,由于这一需求,不得不接受召开非政府组织论坛的条件。1995年的中国并没有那么多非政府组织,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领域的则更少,因此,为满足举办非政府组织论坛的条件,中国政府还主动激励了一批妇女权益领域的非政府组织的成立。


跨国倡议网络与内部倡导的合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国内性别平等运动及妇女权益运动倡导者的构框,将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建立解读为联结世界与中国的方式,并且在主流媒体妇联的《中国妇女报》上发表了很多介绍世界上妇女非政府组织的文章。这样的举动消解了以往非政府组织对政府不利的意义,反而将其解读为符合当时中国政府利益需求的存在,回应了中国政府重回世界并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需求,由此形成了内部的拉力。另一方面,针对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世妇会的推力又自然存在。拉力和推力的结合让性别平等实现了在中国社会的扩散,同时非政府组织合法化的规范也借性别平等的规范被携带进了中国。



其后,两种规范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仅得以形成,其共生状态也得到延续。这是由于非政府组织合法化得到认可,为其发展拓展了空间。这批非政府组织发展起来后,反补了社会性别平等的扩散,形成了一种共生状态的延续,形成了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促进作用。

由以上基于国际关系学的解读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社会运动发展脉络中,社会性别平等并不仅是社会运动的一个部分,其本身就是一个撬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杠杆,折射出中国社会性别发展取决于中国整个公民社会空间的发展。


03

大众评审互动


大众评审:伊拉伊拉

(博士生,女性主义国际关系)


什么是国际规范?满足怎样的条件被定义为国际规范?国际规范的扩散和其生命周期是怎样的?


回应人:阿茄


我们回到国际规范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个人使用的基本定义是“具有主体间性的国际社会上的观念”。我之所以选择国际规范作为研究性别平等和NGO合法化之间的动态视角,是因为我的研究是一个典型的keys-driven的研究。我尝试解读的是第四次妇女大会这样一个国际会议,它有两个需要注意的点,一个是它是针对性别议题,可以直接链接到社会性别平等的讨论;第二个是它是一个联合国的国际会议,其机制是平行非政府组织论坛及非政府组织力量、公民社会力量的参与原则。基于此,我可以把性别平等和NGO合法化作为国际规范,用理论框架比较顺畅地进行解读。

 

不过,将其定义为国际规范确实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它是否能满足主体间性的条件。这篇论文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讲述国际规范的扩散过程。国际规范有一个从不被接纳到部分接纳再到广泛接纳的形成过程,定义为国际规范的这两者并不算是广泛接纳而是在扩散中,它们是在这样的扩散过程中有一种互促的作用。


「F舞台」

LGBT与女权运动


发言人:邱嘉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01

大家怎么看

作为本场年龄最小的发言人,刚刚进入大学的邱嘉彦同学首先和参与者们进行了一个开场互动,请自认为自己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而且支持同志平权的在评论区弹“1”,仅支持同志运动或女权运动其中之一的在评论区弹“2”。有意思的是,现场呈现出了支持女权与同志平权的正相关关系。紧接着,发言者介绍了身边不同的性/别少数者对LGBT和女权关系的态度和认识,包括男/女同性恋者、跨性别者(跨性别男性)、顺性别异性恋男性,不同群体对女权运动和LGBT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不同的看法。

 

发言者提出自己的视角偏向于自由女权主义。众所周知,女权主义有非常多的流派,比如激进女权主义(认为男性是压迫的阶级)、文化女权主义(认为文化知识造成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关注女性劳动与社会贡献)等等,自由女权主义则侧重关注女性个人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所持的理论和观点不同,对LGBT和女权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能就会存在差异。



02

共线:性别刻板印象与不平等的性别秩序


当别人知道邱同学是女权主义者的时候,常常会因为ta的男性身份而感到意外,甚至网络上也有女权主义者评论,不要期待男性会真正支持和参与到女权主义当中。邱同学认为,“男性不可能是女权主义者”的狭隘认知也属于一种性别刻板印象,而性别刻板与歧视正是女权主义者和LGBT社群所极力反对的。

 

酷儿理论认为性别刻板是社会文化赋予人的,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异性气质,例如异装者,就包括认同自己为男性但是喜欢以女性的方式生活的情况。女权运动主要探究的主题包括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性物化、性身体自主权、家务分配、性压迫与父权,其基础观点认为现实建立在男性被给予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意在撼动原有的性别不平等的男权主义社会秩序。多元性别与酷儿理论的一些观点和女权主义不谋而合。


03

 张力:充满争议的场域


近年来,女权与LGBT的争议凸显,说明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代孕、同志浴池事件、同妻议题以及跨性别者上卫生间等情况都处在争议范围当中。发言者认为,性少数群体平权和性别平权/女权运动的发展之间不是一个阻力的关系。跨性别者可能是LGBT社群中与女权运动争议最多的,许多人包括不少女性主义者在内坚持认为生理性别是界定性别最重要的视角,ta们并不接纳跨性别女性,甚至对其持排斥态度,具体包括跨性别者如何上卫生间以及如何参与体育赛事等问题的争议。跨性别者挑战性别角色的生物学事实,且形成了另一个女权主义流派,即跨性别女性主义。



此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例如,女权主义者如何看待个人身体自主权?部分性少数群体支持开放式关系、性工作合法化、性行为自由化,甚至支持代孕产业合法化。支持方从身体自主权的视角出发,认为一个人在不侵犯ta人或集体权益的情况下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身体、思想与精神道德。自由女权主义者也尤为关注女性的个人选择权是否得到尊重,但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代孕合法化会使广大女性变成男同性恋的代孕机器,导致女性权益受损。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女权主义与LGBT之间有合作的基础,但是也有争议的点存在,未来如何加强女权主义与同志平权之间的合作,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酷学会的全部回顾就到这里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或参与

多元性别研究

以及

同语后续的支持计划



记录:白羊

撰文:窝窝头

排版:小狗

责任主编:C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