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推送我们回顾了个人投稿中C位出道的研究“同”为人母:当代中国拉拉的跨国生育成家实践(中国有几个单身拉拉,买得起生孩子的权利?|酷学会回顾04)。本篇带大家来看一个经典话题——男同志交友软件,青年研究者以怎样的独特视角进行探究,并高票获得大众评审的肯定?
「B舞台」
液态的爱?
从驯化的视角初探男同志交友软件的
自我呈现与互动实践
研究团队(第一&第二作者)
李熠(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吕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
发言人
吕山
“当技术镶嵌进日常生活,
每个人在被结构的同时也在进行个性化的生产。”
01
交友软件:技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0年,中国本土同性社交平台Blued的母公司蓝城兄弟赴美上市,标示着其已成为同类应用软件中最具规模的代表。不同于过去同志交友主要依靠城市的“物理空间”,现如今交友软件已经成为同志群体沟通、互动、结识对象的重要场域,并且建构了自身的文化阵地。对于同志群体而言,交友软件就相当于大家平时所用的其它社交软件(如微信)一样,是ta们日常生活实践的一部分。
前人的研究(欧美港台)主要从动态中分析交友软件,但是从不同背景出发,考量男同志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同样重要。从这个视角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同志交友软件被二元化为同志“第二人生”,成为逃避现实与隐形交友的场域(秦兰珺,2020)。还有的认为,同志交友软件是“约炮”的得力工具(Licoppe,Rivière&Morel,2016;Stempfhuber&Liegl,2016),似乎同志的生活就与“性”简单地绑定在一起。这些说法都忽略了用户的能动性,把技术本身当做决定使用者使用方式的唯一要素,但实则交友软件并非只有 “约炮 ”这一种用途,它的使用也无法与现实的日常生活相分割。
针对不同脉络下交友软件的使用与日常中的实践关系,台湾学者王淑美指出,“同一技术对不同使用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意义不同,甚至同一位使用者在不同时机,策略也有差异 ”。从技术政治论的视角,需要考虑技术所处的社会脉络,因为技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在建构一种社会秩序,同时形塑我们的日常生活。
02
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那么,男同志如何驯化交友软件,进而镶嵌进自己的日常生活?非约炮目的的使用者如何和圈内的“约炮风气”相抵抗与协商,在不同阶段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研究采用了网络民族志和半结构式访谈 的方法,结合受访者的身份、地域、人生阶段的多元性,确定样本总量,进行样本选择,试图通过实证研究,从某个角度印证鲍曼的流动性理论,即如今社会是一种液态的共同体,一群享有共同历史记忆、习惯、语言或者文化的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对这个集体有一个认同并且捍卫这个集体。
研究的理论基础还包括Silverstone的驯化理论。驯化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将新的技术整合进ta们独特的社会脉络当中,以及新的技术在ta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Silverstone将媒介驯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面向,分别是挪用、客体化、整合和转化。
03
媒介的驯化历程
使用者从手机应用市场中购置并下载安装某个应用程序,但是鉴于大家各自背景的不同以及目的的差异性,大家会使用软件中的不同功能,这就完成了交友软件的挪用。交友软件改变了过去的线上交友方式(比如贴吧或者群聊),方便了同志交友,对身份认同起到促进作用。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数同志用户同时使用多个交友软件,但是用户对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衡量和评估。以大陆本土为例,大家可能同时使用小蓝和小红(同志交友软件blued和aloha的昵称),但是可能将小蓝定义为约炮,把小红定义为人际联结的软件。
从左到右依次为:blued、aloha,及aloha改版后的新app翻咔
关于客体化。一方面,交友软件被安装进智能手机里面,是媒介科技嵌入到日常生活空间的实践状态。另一方面,用户自身的喜好与背景脉络对软件中的应用方式的重新配置,呈现出个性化与独特性的一面,达到自己预期的实践。这种实践可以反映在以下一些方面:
物理空间的使用状况:指使用者会在一天的哪个阶段使用同志软件。有的人会在早上醒来后像刷微博看微信一样翻看交友软件的消息,也有人在晚上睡觉前的零碎时间段使用交友软件。
交友软件的界面排放:即用户将自己软件的图标放在界面的哪一个地方。有的人不避讳地把它放在最外面;有的人为了不让人发现,会把其隐藏在页面的二三页。
个人资料的选择呈现:有的人在个人资料处写得非常详细,或者想寻求自我认同,或者想找到志同道合朋友;有的人只是在资料中写自己排斥或者不喜欢的事情,并没有放个人资料。
照片放置的象征意义:访谈中的“非约炮用户”拒绝把身材照作为一种切割,ta们认为在自己的交友界面放过多的个体的身材照或者外露照片是在暗示约炮的交友方式。
整合是指ta们将同志交友软件镶嵌进日常生活韵律的方式,探究用户如何安排使用软件的时机及其带来的影响和转变。交友软件作为填补空隙、打发时间的工具,在同志不同生命阶段、使用阶段的使用频率不同。有的人会购买额外功能(会员),从而加速交友软件流畅度,提高效率,例如,如果购买小红的额外功能,就可以发现附近的人的状态和方式。
转化是指男同志在交友软件中与他人互动的同时,如何形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有哪些互动策略,如何影响自身对同志群体的认可。以下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交友软件创造自己的伦理规范。软件内部出现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和互动模式,使用者会适应这套交友规范。例如,在使用小蓝软件的时候,它独有的话语体系是,先发照片,询问属性(1/0),最后确定是否约炮。性感阶序也在使用中被生产和呈现,阳刚身材成为审美主流,部分受访者会予以拒绝,比如注明拒胖/拒熊,但仍内化了这套规则。
Blued使用界面的阳刚审美
其次,再驯化与去驯化。随着生命阶段的改变,使用者会赋予交友软件不同的象征意义。交友目的发生从稳定对象到改善朋友圈的转变,约炮与非约炮也并非二元对立。另外,删除交友软件被视为是忠贞的表现,使用者也可能根据自己的生命阶段,删去交友软件,投入自己生活的其它面向。
最后,跨文化移动的软件驯化。受访群体主要针对定居国外以及国外留学/访学的同志群体,研究发现,ta们仍然会保持使用原文化下的交友软件。这部分是由于难以融入白人的社交圈,从而将交友软件转化为华人同志联络的纽带,也存在旅行中将交友软件视为快速融入本土的工具的情形。
04
研究结论
在同志交友软件中,同样反映出关系的液态化、时间的液态化等特征。加速科技也使得效率与时间成为使用者考量的因素,因而也重塑了交友软件中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模式。“非约炮”的用户对软件本身呈现矛盾的心态,体现出一种“爱恨交织性”,既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圈内的规范或文化感到不满,但又无法轻易放弃或停止使用软件。
事情的另一面是,交友软件的使用并非是单一线性的,而是一个没有终点且不断辩证变化的过程。用户不会完全遵循设计者的预设规则,而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调整自己的使用策略,从而不断持续地“再驯化”交友软件,使其与自身的文化背景与生命阶段相交织,从而生产出新的文化意涵。这也反映出科技物在结构化的同时,用户仍然可以透过实践,转换结构从而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05
大众评审互动
Q1:Zheng Hao
(澳大利亚博士研究生,酷儿研究 /青年研究)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海莉(音)最近发表了一篇研究《中国酷儿女性在澳大利亚使用热拉》的论文,那篇文章提到大家会使用社交软件和祖国保持联系,不会那么想家。因此想问一下男性用户有没有通过社交软件保持社群投入度以及维持和国内联系的情况?
A1:吕山
我们没有做过拉拉软件的自我实践,个人认为男同志和女同志在社交细节上存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访谈的时候,在国外定居或者游学的伙伴不太喜欢用很白人的软件grinder,还是比较喜欢和亚洲人或者黄种人打交道。从身体审美上,欧美人可能选择身材比较壮硕的大块头,但是亚洲人相对娇小。此外,大家的文化差异也很大,可能导致华人同志无法融入欧美社群。因此,调查发现,大家还是偏向同亚洲人和身边的朋友进行人际交往,好像也没有那么想家。
Q2:小吕
(中学老师,从男同性恋到酷儿/腐男,看过一点书的性别研究爱好者)
之前使用软件(小红+小蓝)的体验感比较差,即使逼自己使用了几天也完全用不下去。所以想问一下你们的研究中有没有遇到过忍受不了、不愿意继续使用的访谈者?ta们的理由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和ta们交流的以及你们的看法是什么?
A2:吕山
在我们的受访者中,确实存在很多卸载软件的情况,但我们没有追问为什么,可能跟生命阶段和使用阶段有关系。
06
获奖感言
我们的这篇学术论文是以期刊发表为目的,现在正在投稿的过程中。在论文框架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同语有这个独特的线上学术发表的酷学会,就投一下试试,算是一个例外收获,觉得获个奖也挺好的!谢谢大家!
今天的回顾就到这里
下一期我们将推送
第三名学术出道的研究
异国他乡的中国LGBT+群体
如何认识自己?
敬请关注!
记录:白羊
撰文:窝窝头
排版:小狗
责任主编:C先生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