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言“酷学会”究竟有多酷?发言摘要+作者简介全公布!

青言计划 同语

双节期间我们开放了“酷学会”大众学术评审报名通道,短短时间内收到了大家的热情支持,奖金池持续上涨中~


抖音变装?拉拉跨国生育?未成年跨性别者?……

——学术公演舞台,“练习生”们准备了哪些精彩展示?


国际政治?社会学?学生公益人?……

——大众学术评审会pick谁走上花路?


阅读本篇,一起了解发言主题和作者吧!


“酷学会”资讯速览

“酷学会”将于10.24日、25日线上举行(平台:腾讯会议),旨在增进青年多元性别研究者社群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展示和促进本土多元性别研究论述。

24日下午的“学术公演”为青言研究专场,青言研究支持计划的3个研究将进行现场直播答辩;25日下午的“学术公演”为投稿专场,通过专家筹委筛选的6个发言将在本场展示。

两场“公演”的大众学术评审报名通道已经开启!报名成为大众评审,你除了可以投票选出本场一、二、三等奖外,还可以在聊天区实时提问,建议(或者表白你pick的学术新星哦)。

我的报名费将进入奖金池!

每场“学术公演”的大众学术评审报名费将进入该场次奖金池,分配给现场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得主(每场获奖者由本场的大众评审进行现场投票选出)。

报名费有4个档位(19.9元,49.9元,99.9元,199元),可按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合适档位,报名费档位不会影响你在评选时的投票权重。报名费支付后不可退改。

我们鼓励经济宽裕者赞助更高金额支持青年研究者:多元性别研究处在学术圈“边缘”,青年研究者获取资源尤为困难,社群支持互助能让我们一起走得更远。为表谢意和鼓励,青言团队诚邀赞助199元及以上者参与未来一年的活动咨商。

我即将在学术公演上看到……?

(摘要较长,请滑动阅读)


10.24场


从家庭主义到公共领域:

同志父母在同性恋亲友会

摘要:数十年来,性少数亚文化伴随着代际差异呈现出巨大转变,性少数群体从孤岛式的亚文化,开始与家庭、主流文化与大众社会产生联系。本文以中国同性恋亲友会(PFLAG China)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性少数父母在得知子女的性取向后,如何从无法接受到开始理解、调适家庭关系,甚至成为同性恋亲友会热情的平权事务参与者和组织者。本研究认为,同性恋亲友会的发展壮大,也体现出传统家庭正在与社会文化运动发生着碰撞和互动,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二者的关系也并非绝对的相互排斥、取代之关系,而是在公权力与社会之结构的影响下,呈现出混合、矛盾的关系。



 


赵茗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研究兴趣包括劳工社会学和性别研究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中的跨性别者:

现状与法律对策

摘要:跨性别者是LGBTQ+中最容易受到歧视的群体之一,其中未成年跨性别者的权益更是容易遭到不法侵害。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本应发挥其保护的作用,保障未成年跨性别者的权益,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现有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体系以及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的经验,总结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在以上国家和地区的特点与问题;通过回收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未成年跨性别者在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中面临的困境。本文尝试为中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改进提出跨性别角度的法律建议。 


 

汪辰阳

法学本科,兴趣方向:国际人权法


 

史学炎

法学本科,兴趣方向:民法学


 

李东辰

法学本科,兴趣方向:美国政治



性别刻板印象与模仿:

抖音上的变装表演

摘要: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的变装表演在中国广受欢迎。部分男性博主会把自己“打造”成女性,戴着假发、以女性服饰和妆容作为特点、用女性代词来称呼自己。虽然此种类型表演在性别酷儿的表征上有所突破,但其创建性别二元常态化与“真实性别”被理解的前提下,有着巴特勒所称“二次模仿”(secondary imitation)的特点。本文以性别表演与性别规范的视角出发,以内容分析的手段观察抖音平台上一女性身份出演的男性博主构建的性别化实践(N=125)。虽然这些视频被认为是对性别多元和与其流动性的展示,但事实上却强化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使性别的非二元光谱丧失合法性。另外,在其所构建的性别化实践中,作为顺性别的视频博主的性别身份使得他们在模仿“他者”时,把自己描绘成了“标准”。女性与“使女性成为女性”的负面特征联系在一起,而男性则有权“表现”这些特征。观众的肯定性反馈进一步强化了表现于变装表演中的异性恋父权文化霸权。


 

胡振超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

研究兴趣:性与性别/身份/媒体与文化


 

郭可树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研究兴趣:国际传播/公共外交/广播电视/数据新闻


 

蒋楚沁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

研究兴趣:新媒体/性别/亲密关系



立刻扫码报名10.24场(14:00-17:00),支持你喜爱的研究和研究者吧!请填写常用邮箱并注意查收邮件,后续通知将通过邮件发送。
受平台限制,报名费仅支持微信支付。如您希望通过其它渠道支付,请联系小助手微信:nhwwtwwt(备注“酷学会报名”)



10.25场


“同”为人母:

当代中国拉拉的跨国生育成家实践

摘要:随着国内生育率逐年下降,近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正逐步放宽,鼓励女性生育成为国家议程中重要的一环。宏观政治环境的变化,使那些曾经因社会、生理因素而无法成为父母的人群通过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尤其是跨国生殖——拥有了更多的生育选择。

本研究即聚焦当代中国的拉拉生育成家实践。一方面,中国法律明令禁止医疗机构为法律意义上的单身人士实施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而国内外生育产业的发展,则为渴望成为母亲的拉拉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鉴于中国当前的社会政治情境,非婚生育仍被划分为“计划外生育”,因违反国家及地方计划生育政策而无法享受生育相关的社会保障。同时,由于与正统异性恋家庭范式相悖,同性伴侣关系既不受社会认可,也不受法律保障。这意味着同性伴侣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本研究将拉拉生育成家的实践置入当下中国具体的社会政治情境中检视,讨论中国鼓励生育政策的新自由主义面向,呈现在“女性生育”看似愈发自由的表象之下,拉拉在国家治理、媒体、市场、社群、技术、家庭等多重因素构成的网络中复杂的编排实践及其脆弱性。


 

momo

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哲学硕士

关注国内拉拉社群的婚姻家庭实践



规范共生条件下的规范间良性互动 

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例

摘要:现有的国际政治学领域的规范互动研究多着眼于规范间的竞争,缺乏对规范间良性互动的探讨。本文提出“规范共生”概念作为规范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条件,依据“回旋镖模式”提出了规范共生状态下规范传播的模型以对规范间良性互动进行描述,并选取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做为案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后,社会性别平等规范与非政府组织合法化规范在中国形成了共生状态下的相互促进传播的良性关系,文章所提出的规范共生状态下的规范间良性互动被验证是可能的。“规范共生”概念作为良性互动形成条件的解释的说服力得到基本证实。通过提出共生状态下的规范传播模型分析规范间良性互动,本文旨在尝试对复杂的规范间动力以及规范研究本身进行另一个方向的探索,希望对于国际政治学规范研究所面对的复杂现实提供新的视角与研究路径,也希望通过对于国际关系学理论工具的运用以解析社会性别平等规范与NGO合法化规范在中国社会中的关系。


 

阿茄

山东大学国际政治与英语专业

研究兴趣:社会性别与公民社会;粉丝行动主义



LGBT与女权运动

摘要:LGBT与女权运动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与关系,在性与性别方面两者将有着十分宽广的合作空间,LGBT社群权益退步无益于保障性别平等。从实践及现实生活中,讨论当下LGBT与女权运动之间微妙的关系。


 

邱嘉彦

现就读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曾组织过《2019 年全国性少数青少年生存状况调研》与《2020全国性少数群体职场状况调研》,目前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同时兼职于佛山市某HlV防控公益机构。

研究兴趣:针对青少年性少数的需求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性教育、青年同志平权与青少年HlV防控公共教育。



在日中国LGBT身份流动与认知

从传统文化、跨国主义与线上媒体分析

摘要:身份由众多元素构成。影响个人意见、公众舆论以及对特定议题的理解的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媒体曝光等。长久以来,公共舆论会被新的观点、外部活动以及大众传媒影响。本研究希望通过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在线媒体的运用来分析在日中国LGBT的身份流动和认知。同时希望推动性别平等、性别多元教育,提高性少数群体可以在主流社会中的可见度,规避与“性/别”相关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本研究还会进一步探讨在非西方语境下,具有流动性的跨边界经验以及“家乡”和“异文化现居地”之间的多重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中国LGBT人群对于其身份的认知与思考,期待为中国LGBT身份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基于参与式田野调查的经验和对20位在日中国LGBT个人的半结构性一对一深度访谈,本研究期望回答如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远离家乡的在日中国LGBT个人如何看待“中国LGBT身份”?第二,传统文化、跨国主义以及线上媒体如何影响在日中国LGBT的身份流动和认知?

本研究将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通过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研究被忽略,同时也引出本文想要探索的问题,即中国LGBT在非西方文化中的离散身份变化,以及主流社会中在线媒体的使用如何影响中国LGBT的身份认知和探索。第二,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参与式田野调查以及半结构性一对一深度访谈。第三,即正文部分,主要分为“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线上媒体”两个分析角度。社会历史背景角度包括如下五个部分: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家庭与个人、线下LGBT社群与中国同志运动、日本LGBT相关情况、跨文化语境下中国LGBT的生存空间;线上媒体角度包括如下五个部分:议程设置与新闻内容的建构、线上媒体和互联网、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网络污名化与去污名化、无意识的自我污名与刻板印象。第四,即本文的结论、反思以及对将来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


 

老高

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 硕士

研究兴趣:跨国华人LGBTQ+身份认知,中国与日本的性/别教育

于2019年4-10月在全亚洲最大的LGBTQ+酒吧聚集区—新宿二丁目—进行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

现为“rnB双生活”小组口述史项目志愿者、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HUG计划”参与者,在中国大陆LGBTQ+的公益领域边缘来回试探。



液态的爱?

从驯化的视角初探

男同志交友软件的自我呈现与互动实践


摘要:2020年中国本土同性社交平台Blued的母公司蓝城兄弟赴美上市,标示着其已成为同类应用软件中最具规模的代表。不同于过去同志交友主要依靠城市的“物理空间”,现如今交友软件已经成为同志群体沟通、互动、结识对象的重要场域,并且建构了自身的文化阵地。但因为其方便性与可操作性强,逐渐也成为“约炮”(hookup)的辅助工具。不仅在同志圈、大众媒体乃至学界都关注其衍生出的约炮文化与人际互动,而忽视科技物在日常生活中差异化的使用以及技术的可供性(affordance)。一方面,交友软件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差异性,将其简化为单一的约会平台则忽视了技术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同时,使用者是在一个动态的情境下消费软件,因而随着环境与生命阶段的转变,也会与软件交互出不同的认知心态与实践策略。这些使用科技物的细节与建构出的文化符码是媒体效果取经或是量化研究所难以呈现与厘清的。因而本研究采用Silverstone的驯化理论框架与鲍曼的流动性理论,借助参与式线上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试图探寻“非约炮”目的的同志是如何将交友软件镶嵌进自身的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面对琳琅满目的交友软件,他们是如何选择;又发展出哪些不同的沟通与使用策略。

研究发现,交友软件的使用并非是一个单一线性的过程,而是没有终点且不断辩证变化。用户不会完全遵循既有的潜在规则,而是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与自身的文化背景与生命阶段相交织,从而生产出新的文化意涵。用户在面临着关系流动化的外部环境下,对于交友软件呈现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同时,面对交友软件中的约炮、歧视等现象,虽不会直接抵抗,但是会在使用软件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情感与策略以调适自身。此外,交友软件在不同的脉络下被驯化出了多样的使用方式,例如用来改变自己的“朋友圈”、在异国他乡寻找和自己同国家的同志友人、旅行时提前结交当地朋友等,这也反映出科技物在结构化的同时,用户仍然可以透过实践,转换结构从而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李熠(第一作者)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吕山(第二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



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摘要: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受教育权是所有人应当平等享有之权利。性/别少数者在其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从校园环境、性与性别平等教育、校园暴力与欺凌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切入,分析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方面的现状和挑战,并结合现有法律政策体系,提出促进性/别少数者受教育权保障的建议与措施。


 

《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组 

小组代表发言人:沈飞飞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法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兴趣:性别与人权




立刻扫码报名10.25场(14:00-17:00),支持你喜爱的研究和研究者吧!请填写常用邮箱并注意查收邮件,后续通知将通过邮件发送。
受平台限制,报名费仅支持微信支付。如您希望通过其它渠道支付,请联系小助手微信:nhwwtwwt(备注“酷学会报名”)


预告:在青言“酷学会”后续推送中,我们还将揭晓本届主题和邀请嘉宾,敬请期待




【了解更多】

“青言有你”第一季来了?即刻投稿,让你的多元性别研究被看见!

青言“酷学会”开放报名,快来pick你喜爱的多元性别研究!

青言沙龙⑤ | 这次聊聊中国彩虹家庭研究

青言提问箱 ② | 读性别研究有啥“出路”?

青言回顾04 | 花开又一春,青言知多少



撰稿:N,wwt

排版: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