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千百度,好奇就能开药铺?
如何寻找和发现研究问题可以说是开展科学研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把研究比作一个雪人,那研究问题就好比是雪人的眉眼。”青言第三次共学的分享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吴利娟老师这样说道。
就多元性别议题而言,有太多不为主流大众乃至研究者所熟知的“奇人异事”和亚文化现象,研究伊始常常正是由好奇心驱动。然而,确立一个真正可行的研究问题,也许还需要“众里寻它千百度”。
问题一经提出,就会不断接受研究进程的动态检验和调整。不必只是埋首在海量的故纸堆里,文献回顾和田野调查的有效结合、一边研究一边写作能帮助我们更快形成思路。两边同时发力,前面适当放慢节奏,通过“提出问题-前人研究-调查收集-探究问题”的良性回环进行完善。
多元性别不只是关于具体的身份/社群/亚文化本身。实际上,我们需要拓展思路,将研究问题放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去,这样的视角在国内还并不太多见,国外的文献也可能比较狭窄。我们可以在研究过程中慢慢探索和发现,而不只是完成一篇论文成品。
零丁洋里叹零丁,社群心事怎么听?
如何与社群建立联系?一些关注多元性别领域的青年研究者表达了这一困扰,尤其当自身不属于所研究的社群时,研究者有时甚至会出现找不到现实中的研究对象的尴尬。
作为研究者的你并不孤单。如果你的研究向你提出了田野调查的要求,那么尽量想办法与社群本身接触是必不可少的。总体来看,多元性别领域的各类小环境对研究者是相对友好的。参与志愿工作、加入社群活动、参加网络群组、寻求机构支持……在一点一滴的接触中,社群生态和潜在的访谈对象也会越来越清晰。有时候机构的指路是重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形成自身和社群的真实互动。
随着田野的逐渐铺展,关于研究者自身的一些问题也会慢慢浮现。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可能会感到自己对这一领域实在所知甚少,不知道如何深入探访,甚至无意间冒犯了研究对象。研究者自身的安全也可能存在隐患,例如作为局内人的研究者的信息暴露风险、心理上难以承受冲击/产生替代性创伤。种种困难会产生一个反方向的力量,让你不敢或不愿继续接触和研究。
其实,缺乏了解并不可怕。坦诚自己的无知,从而让渡自己的“专家”身份,并为自己确实的冒犯表达真诚的歉意。如果存在未知的担忧,研究者需要和研究对象达成基本的约定,请ta在感到不适的地方及时指出。“互动”有关双方,虽然坦诚需要更多的考量和努力,但达到的效果可能会比一开始隐瞒真实的身份和目的好很多。另外,研究者也需要自我关爱和照顾。对风险要有察觉和准备,必要时调整调研方式,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安全。
蓬门今始为君开,质性研究搞起来
一旦我们睁开双眼,就会看见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元。量化的方式有时是对现实的一种约化。我们可以通过问卷了解被调查者的职业,却难以了解这份职业对ta的意义。当研究者无法对此妄加猜测的时候,质性研究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以研究对象为主体,阐释某些事物对ta的意义。
研究者可能是网络群组的“潜水员”。通过收集某一群体内的互动信息,呈现社群的立体面貌。对群内信息的记录非常重要,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研究者还可能对某些个人进行访谈。访谈的前中后有不少环节值得我们注意:
做好了研究准备,敞开门,聊聊天吧。
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到量化起大雾
这么多材料和数据,我要如何寻找线索和规律?量化方法同样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它像是一条大雾中的绳索,给我们提供一种精确言说的方式。在共学中,吴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的系统学习也可以参考: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多元广义线性模型》、万卷方法丛书、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艾尔·巴比《社会学研究方法》等书籍。
枯笔两句三年得,资料有了咋写作?
开启写作或许是个艰难的决定,如果没有ddl,拖延症往往容易找上门来,结果常常是资料积累了一大堆,笔却迟迟未落下,交稿日临近才开始以写作的心态归纳咀嚼资料。阅读和调研固然重要,但尽早进入写作的状态同样对研究有很大助益。写作能帮助研究者斟酌研究问题、理清思路、调整结构,对于及时整理、编辑、挖掘资料也是一种促进方式。
许多研究者一开始就具备一个大体的写作框架,有序地推进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者可能会发现初稿和终稿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也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开辟视角有关。原始资料中隐藏的新的可能性,正在等待被我们发现。
青言四次共学的内容到这里就基本结束啰~下一期,我们将回望青言的去年,与你分享青言新的一岁。不寻常的这一年,你有什么想探究的呢?
期待与你一起发现这世界的多元魅力。
你可能还想看
整理:窝窝头;N
排版:实习生白羊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