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语说法丨教育部竟然认可了多元性别教育?!

镇小律 同语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背  景


2017年“两会”期间,民间组织通过友善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向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加强防治校园性别暴力的建议/提案”,呼吁要在校园暴力防治中有效防范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校园暴力。同年9月和11月,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公开了对于这三份建议/提案的答复函,[1] 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予以统筹考虑,并把普及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知识列为家长培训的重要专题,同时探索将性别视角融入法律的可行性,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次表态不一般?


这应该是教育部第一次对多元性别议题进行公开表态。


根据现行法律和相关政策,虽然对于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有必须回复的要求,但是对于答复函是否公开并没有统一规定。不仅如此,对于某些议题,政府部门在书面答复中还会特别标注“不宜公开”或者“仅同意向代表公开”。 而教育部选择对这三份答复函进行公开,足以表明其在该议题上的接纳态度。(真的就是这么积极~(σ′▽‵)′▽‵)σ)


而且,教育部在答复函中明确表示将对欺凌和暴力进行明确界定,拟将性别视角纳入防治校园暴力教育重要内容”,这就为我们今后开展校园性别暴力的倡导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官方依据


图片来源: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7727号建议的答复



说到就能做到吗?


在上期的“在场”栏目中,鮟鱇君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8届会议上对多元性别议题的再次表态,[2] 但是不少群众纷纷表示这只是在国际舞台做样子。所以,赌五毛猜你一定觉得这三份回复也是为了工作交差,并不会真正落实下去。(猜中的话请在文末给打赏,蟹蟹


虽然政府部门对代表和委员的答复函并不属于规范性文件的范畴,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对于作出答复的部门本身来说却是具有约束力的。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对于代表建议,承办部门必须组织研究认真答复,国务院办公厅对此负有督促和检查的义务。若是代表对答复不满,可以将具体意见及时告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交由有关机关、组织再作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中,对于政协委员提案,如提案者对办理结果不满意,承办单位要向提案者和政协组织作出书面说明。且要适时向提案者通报办理落实情况。对办理难度较大、提案者多年反复提交或提案者对办理结果不满意的提案,要采取专项督办、联合督办、跟踪督办等方式,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办理工作取得实效。


I'm watching you.


因此,对于代表和委员的答复,并不是回复就完成工作,承办部门对于答复有落实的义务。同时人大代表和委员也可以对其工作进行监督,推动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和落实。



答复函还有什么用?


不同的时期和环境,政府对待某个议题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这三份答复函,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部在对待“防范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校园暴力”这个议题时态度。在答复中,教育部并没有对“多元性别”这个概念进行模糊处理,而是明确表示要普及社会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知识,并且会开展相关调研,探索将性别视角融入法律的可能性。[3] 2017年“两会”并不是民间组织第一次提交关于该议题的建议和提案,答复函的内容表明教育部门对待该议题的态度已经有了积极的转变。


鉴于目前尚未有明确提到“社会性别”、“多元性别”等概念的相关法律和文件,因此教育部的答复函在进行民间组织进行“防治校园性别暴力”的政策倡导和立法建议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教育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统筹和指导地方教育部门的工作。因此,教育部的答复函对于地方教育部门来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引作用,其态度也是地方出台相关文件的重要参考。



我们改变了什么?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一直是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2017 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明确了治理学生欺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措施以及职责分工。



图自pixabay


今年5月,教育部出版了更具操作性的《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导手册》),帮助各地学校、教师和家长理解和落实《指导意见》和《治理方案》,其中明确了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定义和类型,提出了从预防、发生、应对到善后的中小学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之前的文件,《指导手册》在欺凌类型中纳入了“性欺凌”,而且指出要正确认识同学间的差异,包括“男生具有女性化特征”。[4] 在校园欺凌和暴力政策以及在法律中纳入性别视角是是我们进行倡导的主要目标之一,《指导手册》内容的变化离不开民间组织一直以来的倡导和推动。


消除校园性别暴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系列持续的行动,需要更多机构和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积露为波,聚沙成塔,每一个改变都不辜负努力。


而,现在,机会来了…


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征集了解一下


本次意见征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到2035年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重要任务、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破解之道。多元性别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校园性别暴力的重要原因,既然教育部已经提到了要普及多元性别知识,大家便可以此为依据,在建议中呼吁北京市教委在教育改革中纳入性别视角,推进多元性别教育。


点击右边蓝字查看具体建议~《改变 | 我为首都教育改革提建议!》



注释

[1]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701号建议的答复,教建议〔2017〕第46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jiaosi/201712/t20171220_321993.html;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7727号建议的答复,教建议〔2017〕第365号,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jiaosi/201801/t20180109_324196.html;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213号(教育类110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提案〔2017〕第330号,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jiaosi/201803/t20180312_329624.html。

[2] 同语:《在场 | 中国在联合国就多元性别再表态!》

[3]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7727号建议的答复。

[4]《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第16页与第62页.


赏多人不怪~

文 | 言言桑

排版、编辑 | 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