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身·517特稿 | “曾经我也恐同过”

现身发声的 同语

【现身·第一期】


同语的新栏目“现身”正式亮相!


本栏目旨在提高社群对多元性别和校园性别暴力的认知,建设多元性别友善校园环境。


“现身”,是希望性与性别少数群体能更多地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为自己发声。


图自N.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册中去除,实现同性恋的非病理化,承认同性恋是人类性向中的一种正常类别。


2005年,加拿大社会活动家Louis-Georges Tin先生,发起设立国际不再恐同日的倡议。第二年,国际性少数人权会议在蒙特利尔召开,号召世界各国将每年5.17设为国际不再恐同日,以唤醒人们关注因为恐惧同性恋,歧视性少数产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此后,对不再恐跨以及其他相关倡导,都随着活动的逐步壮大与完善加入其中。


今年,我们邀请朋友们讲了讲,一路走来,那些与恐同有关的故事……


大一出柜的时候,我妈完全不能接受,觉得我能改。


过了几年,因为我态度确实很坚决,她慢慢地也软化了。虽然还是不太能接受同性恋,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

 By CX



我以前有一个相亲对象,还没见面,第一次在微信上聊天,他就说:我得跟你讲一个秘密……我是同性恋。


我很惊讶,后来他说,他已经跟父母出柜好多次了,但他们就是不肯相信,不断安排相亲,他只好跟每个相亲对象讲明情况,希望她们能反馈给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死心”。

By XY



当时大家在讨论,父母辈到底为什么就是不能接受子女是同性恋,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我就打了个不很恰当的比方:“这就好像你的小孩突然跟你讲,我一定要整成那种整容网红脸。


大家纷纷表示“天哪不能接受~”,沉吟一下又说,“好像稍微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了”。


接着有人说,“那孩子真的愿意那样,我也没有办法……就跟ta说那你要自己挣钱去做这件事吧”。

By N



有一个男生知道我在性别社团之后,忽然问我一串问题。


比如,“用社会科学的视角看,同性恋是正常的吗?

如果支持同性恋,或者总是宣传同性恋,会不会‘男子力丧失’,最后变成同性恋?


我跟一个前辈说了他的困惑,前辈开玩笑说:“同性恋的异性恋父母都没有变成同性恋,他随便支持一下就能弯了——那可能他,本来就不直吧


本来以为这件事到这就过去了,结果过了两天,那个男生跟我出柜了。


他现在正在努力进行自我认同中:)

By Max



我是直男,现在在学校里的性别社团工作。


我以前对跨性别者确实有一些恐惧的心理,特别是想到性别重置手术的时候……在社团工作我认识了很多跨儿朋友,也被科普了性别重置手术的相关知识。就发现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虽然我还是一枚直男,但离直男的刻板印象越来越远了。(感觉后面应该还有更精彩的内容怎么办~)

By Bear



我觉得我的故事是比较传奇的啦。虽然在性别领域工作了这么久,但曾经,我也恐同过。


我很小就移民加拿大了,小时候我对同性恋其实没什么概念,而我的原生家庭……就是那种歧视所有人的家庭。(长大不容易啊hhh)


小学的时候,有一个隔壁班的女生总是欺负我。她打扮的像“男生”,在我们那种全年级才30几个人的学校,她是唯一一个。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同学拿了她们班的签到表,然后我在她名字后面写了一个词,是对女同性恋的贬称。


结果第二天老师就把我叫去谈话了,问我,“你为什么这么描述她?”我说不知道,就觉得她挺讨厌的。老师又问,“那你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吗?”我说知道,是同性恋。老师就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育,这是第一次有人告诉我这样做是不对的。


最意外的是,老师跟我说,“她也不是同性恋呀,人家的男朋友是同年级的XXX。(刻板印象坑所有人~)


再后来,我们上了同一所中学,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一天GSA的前辈来班级里科普一些性别知识,她忽然跟我说,她觉得自己其实喜欢女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就是从那时起,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取向了。(要不要这么可爱lol)


又过了一年,我们在一起了。她是我的第一个女朋友。

By WS


与其他的恐惧症(-phobia)不同,恐同/恐跨这两个词语,更多地是指一种政治概念而非心理障碍。真正对同性恋/跨性别怀有病理性恐惧的,仅占被称为“恐同/恐跨者”人群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对此缺乏了解和经验,或者持有倾向保守的价值观。而前者在严格意义上或许不能称为“恐同者”;至于后者,通常也极难改变或被改变(在前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甚至他本人的同性恋身份都没有改变他的观念)。


恐同/恐跨与其他恐惧症的另一个不同,是恐同/恐跨更多地指这种心理,以及催生的歧视行为带给他人的伤害。我们常能听见“杠精”说,“恐同是我的权利、我的自由”:然而歧视不是任何人的权利,霸凌不是任何人的自由;也并非只有打得头破血流才叫霸凌,只有制度上不平等才算歧视。


同语和彩虹镇镇在这个日子,以及每个日子进行倡导的原因,并不是想一下子钻进每个人的脑子里,把思想掰过来。这是一个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过程,也是一个终将达到的目标。


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恐同/恐跨的行为。是一些人出于这种恐惧、厌恶或不了解,对性少数群体施加的各种形式的暴力,也是某些体制出于保守主义立场,对性少数生存和话语空间的挤压。


这是一个更加切近,也更加紧迫的目标。为此,在今天,以及之后的每个日子里,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站出来,为一个多元、友善的未来发声、行动,助力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在雨后彩虹之下自在“现身”!



文案/排版:N.

审校: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