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最后一天,彩虹暴力终结所联合北京女同志中心举办了一场亲密关系沙龙,二十多个伙伴从北京各地赶来参加。
有的人和自己的伴侣一起来参加活动,也有小伙伴从来没有谈过恋爱,想通过参加活动“学习点经验”……一开始,大家相互认识,分享近况。有人与老乡相认;有人表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拉拉;也有人在相互认识的时候学到了新的知识(学习能力超强有木有)……
“原来我的观点是少数派”
Yes Or No……我是哪边的?
你曾因为自己是少数人而恐惧过吗?是否曾经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彷徨?又或许,曾因为恐惧和彷徨而放弃或妥协呢?
在“Yes or No”站立场环节,面对犀利的问题,有人坦言当自己的答案是大多数时,站在队伍里十分坦然,而在同伴寥寥无几时则会怀疑自己,犹豫之下甚至会站去多数人的队伍里。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题目为“我谈过10次以上恋爱”,只有一人站在了“Yes”的一边,看上去勇敢的她,也表示担心自己伴侣会感到不舒服,以及被贴上“荡妇”的标签。
你会站在左边(yes)右边(no)还是中间?
简单的问答,让参与者重现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和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日常生活中隐密的那一面。
你想知道我们都设置了哪些问题吗?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开始测试
缺乏沟通
只能让两颗心的距离更远
我们通过雕塑区去思考
倘若让你控制别人,你想怎么做?
倘若让你像提线木偶一样受人摆布,你是什么感觉?
倘若允许你挣脱束缚,你又会怎么做?
活动中,参与者用一对一雕塑的形式让大家现场体验了一把相互塑(kong)造(zhi)的过程。
有人被摆成双手抱头,一副痛苦沮丧的模样;有人露齿微笑剪刀手,兴致盎然;也有人坐在地上百无聊赖。这似乎反映了他们的某种期许,亦或者他们现在享受的状态。
当雕塑家进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也赋予了雕塑更多的含义。
单人抱胸沉默的雕像变成了两人背对背抱胸,好像两个距离很近却始终回避交流的恋人。
一位坐在椅子上的小伙伴,面前出现了一个蹲着仰视她的人,安然坐着的却说怕蹲着的人累,交流不平等。
一个生气的雕塑被另一个人搭着肩膀,雕塑者想安抚,而被雕塑者却认为这是被要求自己理清思路……
——“我以为她的意思是让我自己想清楚”
——“我其实是想安慰她,让她说出自己的情绪“
你对此刻的定格感到舒服吗?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会做出怎样的调整呢?
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在生活中也总是和身边的人相互塑造。如果没有这样定格和反思,我们可能很难发现:
“原来对方期待我……”
“我对当下的状态感到欣喜/沮丧/失望……”
“我希望我们的沟通是……”
更难的是,发觉当下的状态之后采取行动去改变。而这些,都是避免或者化解冲突和暴力发生重要因素。
“对于我的亲密关系,
我期待有更多更细致的沟通”
探索行动和改变
成日的争吵而后分手的结局/跟踪自己的ex索要一个被分手的理由/昔日爱人心怀戒备甚至厌恶/老板出面护送被前任骚扰的员工……
没错,这一出看似有点狗血的剧情,由在场的四名参与者生动编排上演。
当冲突再现,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化解和应对?在协作者的带领下,观众上场替换原有的角色。参与者表示:“这就是我曾经的经历,要去改变这个过程真的非常难。”
不过,在尝试之后,原来卡住的地方,一点点被打开,被化解,最终达成了共识,改变了原来分手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活动结束后,参与者X对剧中的角色写道:
我们都对另一伴有期望,一旦她没有做到,就会愤怒、失望、委屈……你有多愤怒,需求就有多强烈。与其发火,不如跟她如实地表达:'我需要你。'表达你的真实需求。
“摔东西”是暴力行为吗?
发现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这个问题在活动中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也出现很多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摔到地上还好,摔到自己身上就不行。
也有人认为:释放情绪是最重要的,摔的方式和摔的东西不重要,只有释放完情绪大家才能好好沟通。
终结所社工林柯提出一个案例:有人在足球上写了伴侣名字,当和伴侣产生冲突时,就会摔打和辱骂这个球,甚至会威胁伴侣说,“你要再这样,我就对你像对这个球一样”。 试问这是暴力么?需要容忍么?林柯讲到,若是双方对情绪发泄的方式达成共识,那就没问题。但很多情况下,伴侣会有被伤害和威胁的感受,这可能就是一种暴力了。若是觉得被伤害,就需要求助。
如果你是摔东西的那个人,你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会觉得这是暴力么?你认为这会伤害到你的伴侣么? 而如果你是被摔的那方,你会受伤么?
知识小课堂
在活动结束前,带领者王萌和参与者分享了关于家庭暴力的一些知识。
大家可以通过链接看我们往期的科普文章哦~
文案 | chen/se
编辑 | 汤包/se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