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一员,你是否曾因穿衣中性化遭到父母的呵斥?是否因无法“结婚生子”而忍受家人的压力?即使经历了家庭暴力,却因害怕“丢脸”而不敢向外人倾诉或求助?
令人担忧的是,1 在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性少数人群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对于女同/双性恋者来说,已出柜者(遭遇家庭暴力的比例为77.78%)比未出柜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高出41.4%。而不同于西方的宗教传统,中国的性少数群体遭受到家庭暴力,往往同“传宗接代”、“大男子主义”、“面子”等传统价值观息息相关。例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由于难以满足父母对大部分异性恋子女的期望,按照“结婚——买房——生子”的“正常”人生轨迹生活,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常常不被家人理解,遭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打是亲,骂是爱。”
大部分施暴者受几千年来父权制的影响,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或伴侣,打着“爱”的名号“管教”性少数家人,把辱骂、殴打、限制自由等方式当成是“爱ta”、“为ta好”的表现。
“家丑不外扬。”
子女出柜后,一些父母会因为孩子的“不正常”(如同性性倾向、跨性别认同等)而感到难为情,在面子上挂不住,会把压力转嫁到性少数子女身上,严重的可能构成家庭暴力。
而在家暴受害者一方,也会因为“面子”,不好意思和外人讲述家里的“丑事”,致使暴力难以被遏制,甚至还会升级。
代际价值观的冲突是引发家庭暴力的一个因素,对性少数子女的不接受,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相对保守的价值观念。因此,为了预防来自原生家庭的暴力发生,在出柜前有必要对父母的价值观做一个评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测测你父母的价值观是否
利于你出柜?
数据来源:[1] 同语,《中国性少数群体家庭暴力研究报告》, 2015年12月.
以上文字部分摘自同语出品的《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反家暴手册》,免费索取完整版,请戳《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反家暴手册》。
图|pexels
编辑|雪梨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