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倡导系列丨“隐形的施暴者”

校园菌 同语



“只要我们中有一个人做了不一样的事情,她可能就不会死。”


生活无常,控制只是个幻象

有时候那不可预测性令你无法招架

这让我们觉得渺小、无力

当我回顾一切

终于明白了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我决定,再也不能有人伤害我了


观剧指南

《十三个原因》

以上台词选自《十三个原因》,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美剧今年在北美大获好评,讲的是一位已经自杀的女生Hannah通过录音带,向收到磁带的13个人一一叙述他们在她的死亡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的故事。


是谁杀死了Hannah?在收到磁带的13个人中,有曾和她约会却偷拍她隐私照散布的篮球队队员,有和她曾经要好后来却孤立她的朋友和闺蜜,有追求她未遂于是报复的男同学,有跟踪到她家门口偷拍的学生摄影师,有人为了名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将她写的诗随意发布,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对她进行肢体骚扰,还有人为了隐藏自己同性恋身份而散布关于她的谣言转移注意力……


看似没有人直接造成Hannah的死,但其实每个人都是凶手。在这13个人中,最特殊的一位是男主Clay。他一直暗恋着Hannah,常常陪伴着她,和她聊天。然而,他的胆怯和懦弱,以及关键时候的沉默,让Hannah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和希望。

剧集以外,部分观众的冷言冷语从另一角度诠释了在校园暴力中不作为者的可怕:


“女主太作”

“作业留少了吧”


“又不是只有她一个人经历过校园暴力”


“还不是自己太脆弱“




无论是剧中的路人,还是剧外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观众,这些人都属于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旁观者”。韦氏词典将旁观者界定为“在现场但是没有参与事件的个体”(a person who is standing near but not taking part in what is happening)。将此概念应用于校园暴力的背景下,可以将旁观者描述为“目睹了打架及其他身体、言语攻击行为的人”1


2013年,宋雁慧、孛志君、秦颖雪等人通过对5个省份25所中学的2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1.4%的学生曾经做过校园暴力的旁观者,而且34.7%的学生多次旁观过校园暴力。另外,在调查中发现,49.6%的学生曾在网上观看过校园暴力视频。可见,网络会成为校园暴力“二次传播”的途径2


图片来源:http://www.lsiptv.cn/show-5-24200-1.html


通过这些数据表明:校园暴力发生时,通常都有旁观者在场。他们或在一旁“助威呐喊”,或是冷眼旁观,或是跑去求助他人。而旁观者的作为和不作为,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校园暴力是否发生和怎样发生。


校园菌科普小讲堂

【旁观者的类型】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旁观者可以被分为四类:

【跟随者】:协助、跟随欺负者参与到欺负行为中;

【强化者】:通过某些行为方式来强化欺负者,比如起哄、煽风点火等;

【助人者】:帮助受欺负者,比如制止欺负行为或安慰、支持受欺负者;

【局外人】:什么也不做,回避欺负情境4


【旁观者现象从哪里来?】

第一

对于旁观者不作为的现象,社会学中常常用旁观者效应 (Bystander Effect)的概念来解释,即:


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第二

施暴者、受害者与旁观者的关系也会影响旁观者对事件的反应。2012年,宋雁慧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在一边旁观“陌生人”之间的校园暴力,而对于自己认识、熟悉的施暴者或受害者,个体更多地倾向于干预。


第三

社会/校园潜规则也是旁观者不作为的原因之一。由于校园内的“沉默文化”,学生会倾向于认为“告状”是类似于背叛的行为。因此,当其面对暴力事件时,很有可能不愿将事件告知他人并寻求帮助。


第四

自我效能感也影响着旁观者的行为。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以及完成该行为后的结果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也就是说,如果旁观者知道该做什么以及知道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源,他们更有可能会采取行动。


【校园性别暴力与旁观者效应】

首先,性别是影响旁观者行为的重要因素。Felson(2002)在其调查中发现,旁观者更有可能在男、女性之间发生的暴力冲突中出面干预,而对两个男性间的暴力则更不可能干预。因此,在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简称SOGIE)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旁观者效应显得更加严重。


据星岛日报报道,港大圣约翰学院正进行干事会选举。有退选干事发文透露,有约20人向其中一名参选人的下体滴蜡。据称,事发于2017年3月20日,约20人闯进其中一名参选人的房间,声称按照楼层的“传统”,向其下体滴蜡。该退选干事又指,参选过程遭不同程度的欺凌、人身攻击,甚至恐吓,自觉无能力亦不适合以学生会身份带领学院,因而退选。事件在港大学院间疯传,学生们议论纷纷。港大发言人回应指正就事件展开调查。


2017年4月5日,继香港大学舍堂圣约翰学院爆出校园欺凌丑闻后,网上再流传新一条疑似港大宿生欺凌同学的短片,而惨遭欺凌的男生被多人按压在床上,再遭人以下体抽打头部,全程无法反抗。港大发言人表示,正在瞭解事件。


短片长约19秒,只见一名外貌瘦弱的男生被至少两人按压在床上,另有一名身穿“HKU”上衣的男生,则脱掉裤子,剩下内裤,并掏出下体把弄,然后以下体多次拍打受虐男生的头部。过程不断传出现场多人的笑声,有人甚至要求施虐者,以下体拍打受虐男生的脸部。图中一名男生被人压在床上,另有一名身穿“HKU”上衣的男生,则脱掉裤子掏出下体把弄,并以下体拍打受虐男生的头部。被虐男生一度想逃脱,但被当中两人强行将他的手挪开短片由另一人拍摄,据悉施虐男生是香港大学李国贤堂的宿生。


在此校园性别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和受暴者均为男性,而参与施暴行为的其他人不但没有正面干预,反而哄笑、协助暴力行为、甚至录像记录,属于之前分类中提到的“跟随者”和“强化者”。


【不作为就是和事件没关系?】

不是这样的。

Gini(2008)在其研究中发现,当把“责备受害者”当作一个实验条件进行操控时,被试会把旁观者的不作为行为当作是暗示“受欺负者应当为欺负行为负责”。虽然客观上来看,学生们认为受害者应当对自己被欺负负责的比率很小,但是当旁观者消极不作为时,相比于另两种情境的出现,即“旁观者帮助受欺负者”和“强化欺负者”,被试会更多地认为“受欺负者应当为自己的遭遇负责”。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欺负,而没有人进行干预时,被试会趋于认为受欺负者活该这样的遭遇4

本期互动

你曾经“旁观”过校园暴力吗?当时是怎么做的?

图片来源:http://baby.sina.com.cn/news/2017-03-28/doc-ifycstxp5127689.shtml

【如果你愿意分享你的故事,请点击“阅读原文”,填写相关表格。我们后期也会进行相关议题的访谈,访谈内容用于即将开展的性与性别少数学生校园暴力个案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呼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反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时能有多元性别视角,将性与性别少数学生纳入保护范围。所有访谈内容都会以匿名方式使用,敬请放心。】

温馨提示,参与访谈有机会获得软妹币大红包噢(o≖◡≖)~

下期预告

从“沉默的旁观者”到“积极的干预者”:面对校园性别暴力,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请小伙伴们继续关注~

引用:

  1. 宋雁慧, 孛志君, 秦颖雪. 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J]. 中国教师, 2013(15):46-50.

  2. 宋雁慧, 孛志君, 秦颖雪. 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J]. 中国教师, 2013(15):46-50.

  3. 黄妍, 王卫红(2015). 校园欺负旁观者研究述评. 心理学进展, 5(10), 549-554.

  4. 黄妍, 王卫红(2015). 校园欺负旁观者研究述评. 心理学进展, 5(10), 549-554.

文案 | Lynn

编辑 | Guk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受访表格。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