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按:本文为同语《彩虹校园·青春实践》(2016年第一版)系列的第二篇——青年的力量 后生可畏。
第一篇可点击右边绿色文字阅读《干货 | 多元性别校园活动实践锦囊》
案例概述
多元性别青年积极分子培训,简称“青积”培训(以下简称“青积”),是同语校园项目下的一项培训计划。目的是通过参与式工作坊和自我探索,促成参与者的反思、意识提升与实际行动。
2013年底,协作过多场参与式工作坊的望舒,和长期从事多元性别公益的燕子,观察到中国内地性别议题培训中的一些缺失——主流妇女机构办的社会性别培训,几乎很少引入多元性别议题,而在同志组织主办的青年培训中,又缺少较强的性别平等意识,往往走入交叉歧视和同志身份政治的误区。
因此,2014年3月,望舒和燕子在北京设计并举办了第一期“青积”培训,内容包括性权、多元性别、身份交叉、公民社会、行动探索等等。从第二年开始,“青积”发展出独特的传承模式,即从上一任“青积”培训的学员中挑选出新的协作者,达到同伴互助和发挥青年人主体性的效果。在2016年,在同语和当地拉拉小组的共同协作下,“青积”首度走出北京,在西安进行了试点。
一般情况下,每一期“青积”会招募20位左右的成员,培训共计3次,每两周一次,每次一天,即成员从上午10点至下午5点全天候参与。参与者通过议题讨论、活动体验、影像观看、知识学习等方式,深入探讨同志权益、女性权益等议题。三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有机会申请同语“5.17国际不再恐同日小额资助”来实现自己的多元性别行动计划。从2016年开始,“青积”的议题和内容完全由当年的青年协作者们自行拟定设计。
“青积”的定位
最初,同语的校园项目对“青积”的定位是:寻找多元性别的青年积极分子,通过培养这些积极分子来促进行动,创造更友善、安全的校园环境。随着培训的不断成熟,“青积”希望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影响,即通过向参与者传达性与性别、公民社会、民主参与等理念,使青年人主动对社会文化、大众传媒进行深刻反思,并将批判的视角带入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因此,“青积”是一个提升同伴互助意识提升与促成个人变革的青年培力项目,适合于对性别议题了解较少,未参与或很少有机会参与公民社会或同志运动的青年学生。
重点提示
议题多元性
如前所述,“青积”的产生缘起于协作者观察到的性别领域青年培训的缺失,因此“青积”在一开始便将“多元性”作为培训的核心。此外,近年来关于多元性别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单纯提升多元性别意识的小组不能全面满足青年人反思与实践的需求了,因此“青积”便进一步希望拓宽议题的视野,挖掘讨论的深度。
在总计三天、跨度五周的培训里,参与者们会进行自我探索,这不单是基于性别身份的自我认同,还涉及国族、社会阶层、代际矛盾、亲密关系、特权与压迫等等问题的自我反思。
另外,“青积”也力图探讨各种性/别相关议题,包括多元性别、社会性别、性权、性别暴力、同志权益、同运历史、酷儿理论等等,并从性/别视角考察舆论媒体、交叉身份、实践行动、 公民社会等诸多领域,探索多元性别与劳工、环保、贫困、残障等社会议题的交叉性。
“青积”的视野宽阔,也给了青年协作者们很大的发挥空间,每年都会有协作者提出自己有兴趣或熟知的某一议题,在工作坊中与大家共同探讨。例如,2016年青积时,一位协作者提出的摩梭族的婚恋形式便引发了大家关于多元婚姻的思考与讨论。
快速辩论环节
性别暴力议题的讨论
议题的多元使得参与式工作坊的形式也不同,往往是由当届的协作者自己设计,可以是小组讨论、活动体验、影像放映、知识讲授、议题辩论赛等等形式 。
平等沟通的参与式工作坊
在中国主流的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受教育者未对平等的教育环境有深入感知,因此,在一次“青积”活动开始之时,一些参与者会因为协作者“懂理论”“更专业”“意识好”而有“被教育”之感。因此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参与式工作坊中的“协作者(facilitator)”与“主讲人”、“主持人”或“教师”的角色不同,协作者并非在向参与者传授知识或告知答案,而是在工作坊中与参与者平起平坐、一同成长。如果参与者认为自己是来“受教育”的,则可能会在潜意识中产生被压迫感,从而使得其积极性受到打击,降低其对多元、平等理念的认可度。
根据“青积”的经验,同伴协作更容易带来平等、民主的参与体验,这也是为什么“青积”形成了“让青年人影响青年人”的模式。但在没有人力或经验进行同伴协作的地方,则要十分注意避免带入专业感、权威感、教导感。其中,协作者进行协助的核心原则就是消解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具体的方法有:
1
与参与者一同坐下,别站着。使座位的分布围成一个圈,而不是列成几排后协作者在前面讲;
2
与参与者一同坐下,别站着。使座位的分布围成一个圈,而不是列成几排后协作者在前面讲;
3
互相称呼名字,不要喊“老师”;
4
多开玩笑、适度自嘲,以拉近与大家的距离;
5
不过多使用理论术语,或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和案例对术语进行及时解释与阐述;
6
协作者尽量不主动对参与者的观点进行反驳、争论(撕逼),在场上出现很多人与一个人争执的时候,要肯定那个人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意愿,而不论ta的观点是否合理正确,不要让个体产生被孤立、被压迫的感觉;
7
怎样干预歧视性言论而不凸显说教性:首先,协作者应对这一议题很熟悉,了解对其应持有的态度和原则。其次,协作者在抛出正确观点之前,可以将话语权交给场上其他参与者,让参与者尝试从同伴中获得观点。当大多数人都在讨论中形成一种不正确的观点或态度时,协作者便应该介入干预;
8
营造平等、自由、非歧视、不评判的交流氛围,给参与者足够的安全空间去表达,控制话语权的平等分布。相信“对话和反思是很好的开始”,而不是直接给出政治正确的概念。
安全空间与停车场
协作内容设计及演练
同伴协作者有时很难做到既有平等意识与亲和力,又有良好的协作技巧与足够的经验,因此从设计培训内容到演练上,同伴协作者往往需要很大精力与时间进行准备。例如,2016年北京“青积”从2015年12月开始策划,历时4个月,其间的时间表大致如下:
首先,青年协作者分享自己对青积主题的理解、对培训的期望;
其次,协作者与项目主管们一同提出自己有兴趣协作的议题(如性别暴力),每人2-3个;
之后,协作者与项目主管们讨论,哪些议题可以合并(例如:性脱敏、性阶层、性别暴力都与性有关,这三个议题可以放在同一个半天里开展工作坊),并确定每个议题所对应的活动的协作者;
同一场活动的2个协作者共同确定以什么形式开展工作坊,撰写方案。同时进一步查阅资料,巩固自己对该议题的了解,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
所有协作者和项目主管一起修改、完善每一个方案,确定培训流程;
协作者与项目主管们根据对培训的期望及内容设计,共同制定招募、筛选参与者的标准;
在每一场“青积”培训结束后,协作者会根据对参与者的观察,做出评估与调整。
在西安“青积”中,更加入了协作者演练的环节。在每两周一次的培训之前的一天,同伴协作者们利用上午的时间确定工作坊流程,下午进行协作的演练。
“我们会当那些超难搞的参与者,刁难他们,故意讲那些歧视性的言论,直男癌的话,或者就是意识好的人,不停地发言。设计很多不同的场景去考他们,看协作者如何回应这样的场景,然后暂停来分析,协作者哪里讲的好,哪里还可以更好,哪一点是我们协作的时候要避免的,有专门的志愿者做会议记录。”
青年协作者的传承模式
从第二年起,“青积”开始尝试传承模式,即从上一年的参与者中挑选出新的协作者,每一期“青积”大概会由2-4人进行协作,每一个活动中一般1-2人为主要协作者。内容也由当届的协作者设计、策划和发展,同语的工作人员则退居幕后,为青年同伴的协作提供技术和策略指导。
这些新的协作者往往是在上一届的“青积”之后积极开展性/别行动的参与者,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展多元性别活动,并与同语保持密切联系。
另外,每年“青积”在结束时,还加入了“青积同学会”的环节,会邀请往届青积的成员来分享青积带给其的改变与影响。这种传承模式一来可以发挥青年人的主体性,二来更以“同伴影响同伴”的方式,尽可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培训
在每一次“青积”的尾声,同语会鼓励参与者开展行动,并为参与者的后续行动提供支持。
由于培训的时间跨度较大,“青积”在最初曾尝试过“布置小作业”的形式,鼓励大家以微小的行动影响身边人,创造友善校园。但后来发现参与者的创意和行动力远不仅如此。
在往届的“青积”参与者中,有人在自己的学校创办了与性别议题相关的小组,同语为其提供了小额资助和社团建设辅导,并在初期由“青积”的协作者到那个学校协助工作坊。
此外,同语还可为其他由青积孵化出的小组提供资源链接、辅助筹资等帮助。“青积”的参与者中,有的在“5·17国际不再恐同日”开展了校园倡导活动,同语辅助其进行策划、风险评估、媒体传播等工作,有的成为了同语的实习生,有的在性与性别领域展开了更深入的工作,有的选择了性别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我们建议那些计划开展类似于“青积”工作坊的组织机构,应当有比较完善的面向青年人工作的计划,且组织机构所在地需要有较多的高校和一定规模的青年学生群体,才可能在当地产生可持续的影响。
后续的行动计划
培训准备和风险规避
“青积”是一类风险很小,成本较低的培训活动。一般的机构足以负担场地和其他费用。准备培训时也可采取多种方法避开公权力干预以降低风险。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可选择性地使用以下建议:
不在招募文案上标明时间地点,不介绍与机构相关的信息;
不在社交网站上传播培训的时间地点,任何涉及时间地点的沟通以安全邮箱、电话短信的方式进行;
招募文案上不出现敏感性、政治性强的词汇。可以参考以下图例:
如果遇到公权力干预,可以尽可能包装活动。例如2015年3月北京“青积”召开前夕,遇到警察上门询问活动情况。答之以“大学生团体互助,大家成长,讨论感情问题”,并告知“还不一定做呢,也没什么人报名”;
如果遇到干预,可以启用备选方案,通知参与者更改时间,更换备用场地等等。
问题与困难
迄今为止,“青积”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项目,在举办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公开招募的风险性与人员结构的单一性
“青积”一直实行公开招募,总的来说,“青积”更倾向于招募那些还较少接触多元性别资源的学生,例如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自未成立LGBT社团的学校或非“985”“211”大学等。
但在不同的推广渠道中,产生的问题也显而易见。2014年同语找了校园活动的合作伙伴进行推广,包括一些学生会的活动平台,但在推广之后校方以“转发同性恋的东西”为由要求删除。校内学生组织的平台面向的学生范围广,受众的层次不一样,容易招募到对性别议题尚不了解的学生,符合“青积”的目标。但也因为是校内组织而风险大,容易被校方盯上或叫停。
2016年,同语选择了青杏网、Yummy、玛丽斯特普等主攻性教育、性文化传播的机构,以及学生LGBT社团的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这些媒体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使得2016年“青积”培训的总申请人数超过120人。但这些平台的受众对性/别议题往往已有一定了解,“青积”的议题难度很难满足他们的期望。
流动性大
虽然“青积”注重传承,试图与青年人保持持续的互动,但青年学生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在已举办的“青积”培训中,往往在培训后期会流失部分成员。考虑到这样的问题,以后会在“青积”招募时扩充人数 ,但总的来说这一问题仍然在探索当中。
文案整理/钟灵毓卿
编辑/Guk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