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间(双)性人意识日——​挑战“性别二元”

同语 同语


间(双)性人意识日——挑战“性别二元”




10月26日是“间(双)性人意识日”,一组联合国和国际人权专家发出呼吁,要求立即停止对双性儿童和成年人的侵犯人权行为,并敦促各国政府禁止对双性儿童的有害医疗做法,包括不经其知情同意就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和绝育。


     

如果你还不太清楚间(双)性人这个概念,让我们再来了解下这个少数中的少数群体吧!


 
我可以
 
当一个男孩吗?
 
克劳福德一家正在大狼屋水上乐园欢乐地享受假期,他们七岁的孩子S突然问道:
“这里没人认识我们,所以我可以当一个男孩吗?”
克劳福德夫妇五年前领养了S,他们已经渐渐发现,S并不认为自己是女孩:
TA不想梳小辫,想剪和爸爸一样的发型;
TA在万圣节想扮成超人而不是神奇女侠;
TA想用男洗手间,想被别人指认成男孩;
……
其实,S出生时是间性人,出生时医生并不能根据解剖特征确定TA的性别。S出生后不久便接受了“性别塑造手术”,TA的外生殖器被“改造”得更具有女性特征,别人帮她做了性别选择,希望她做一个女孩。
 
有Y染色体
 
就是男性吗?
 
据统计,在每届奥运会中,每400名女运动员中就有1人含有Y染色体。1968-1999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对所有参赛女运动员的染色体进行了检查,因为有Y 染色体的运动员比普通女性在比赛里更具优势。
但基因学家和医生们多年来一直对此问题争论不休,他们认为具有XY染色体并不等于男性。西班牙跨栏运动员玛利亚认为,关于间性运动员的真正问题不是公平,“有一些运动员仅仅因为她们的外在而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女性。”
性别到底该如何界定?
 
LGBTI中的I
 
是指什么
 
两性人,双性人,阴阳人……
你可能经常在媒体上听到这些名词,TA们中大多数,正是LGBTI 中的”I”,即Intersex。
间性人(intersex):
解剖特征不符合常见男女标准的个体。间性人可能在染色体、激素、内外生殖器、第二性征等诸多方面不同于标准的男性或女性状况。间性状况可能在出生时即被发现,也可能随着身体发育才逐渐明显。
一个间性人可能自我认同为男性、女性或两者皆非。一个间性人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等。
——同语《同性恋ABC》
采用“间性人”这一译名,是为了体现Intersex个体的性别特征处于两性之间的这种状态。
间性人旗帜
 
古已有之的
 
阴阳人
 
“阴阳人”或“双性人”的概念古已有之。众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雌雄同体神明的原始生殖力是万物形成的关键。希腊一学者在论及古代神祈赫马佛洛狄忒斯(赫尔墨斯与阿佛洛狄忒之子)时说:

“他的身体有着女性的曼妙和男性的力量,这种两性兼具的体魄实乃异形,他还有占卜未来、预知吉凶的异禀。”

纵观历史,那些天生兼具男女两性生理特征的个体要么被视作怪物,要么被奉为先知,总之,就是不能让他们一如寻常地生活。
 
性别矫正手术
 
的伤疤
 
我们的社会一定要确定一个人的性别。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性别较为模糊,那么医生和家长会很自然且迅速地替TA做出选择,确定TA的性别,这通常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激素治疗和心理治疗。

然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批评这种校正手术严重伤害了间性人个体的身心健康,并要求社会对性别重新定义。

虽然只有极少数间性婴儿因为自己的解剖学特征有健康问题,但医学界往往将间性人的与生俱来的身体状态看作一种必须要接受治疗的“疾病”,将之称为“两性畸形”或“性别畸形”。这种观点强行将非男非女的间性人,纳入非男即女的性别二元划分之中。

而这种婴幼儿外阴手术往往是未经本人同意情况下,为了“治愈”间性婴儿进行的。间性人个体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身体,而且TA们还被洗脑,认为自己的身体是“错误”的。
根据国际不再恐同恐跨委员会的资料,间性儿童极易受到人权的侵害,包括:

•间性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应有权获得完整的病情信息,包括推荐疗法、可能风险、效果、替代疗法,以及不治疗方案等,但在一般医疗系统中很难实现。

•尽管间性人的生殖器手术“特别关注”TA 们性功能和感觉,但相关医疗共识缺乏,且所谓“正常”的标准其实是主观的。 

•由于相关研究的匮乏,年轻的间性人几乎无法获得安全且适合的药物。
 
媒体让间性人
 
很受伤
 
我们身边的媒体偶尔也会闪现关于间性人的报道,但这些报道中不难发现对间性人的病理化歧视,并通常会提出要为间性儿童“决定”性别的呼吁和建议,并且因为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理而得到广泛流传。

一旦发现婴儿的外阴男女难分,就应尽早地搞清楚它的实质,根据其所属社会性别类型、外阴畸形的程度及表现来进行治疗,决定其性别。
——凤凰网转人民网《湖北25岁美女教师十余年无例假 经检查实为男性》,2012.11
《12岁双性儿上学不敢上厕所》,《金陵晚报》,2007.5
《不男不女怄疯母亲  12岁娃娃面临抉择》,《重庆晨报》,2008.10
厦门大学的林红教授认为,“(这些报道)反映出媒体人及社会大众对‘双性儿’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大众(诸多记者也不例外)多元性别意识的严重缺失。大多数的媒体论述仍然局限在二元性别的框架中,缺少对主体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人文关怀。”
 
性别只有
 
男和女?
 
孩子一出生,医生就根据TA们的解剖特征确定性别。通过生理上的区别,将人界定为“男”“女”两类,是人类社会中性别分类体制的根基,但这个在常识上“无比确凿、无比自然”的性别指派过程,因为间性人的存在,却变得“很无力”。
而且,间性人往往一出生就要接受手术,改造身体,变得“正常”。TA们被指派为某一种性别,并被要求过上相应性别人群的生活模式。一方面,有些间性人会渐渐表现出对所指派性别身份的不适,像上文的S;另一方面,有些人则在青春期,甚至成年后才了解自己的间性人身份,TA们从小就已经形成的性别认同变得模糊不清,这个事实往往让TA们感到很痛苦。

间性人的存在,极其有力地挑战了性别男女二元分类体制,并让人反思性别的建构性。
南方周末《男女之外,还有多种性别》配图
 
间性人的权益
 
谁来保护?
 
间性人在性少数群体中被隐形,被匿名化,TA们是边缘中的边缘,少数中的少数。TA们的权益往往被公众,甚至被性少数群体内部所忽视。
厦门大学的林红教授讨论了中国间性儿童的处境:

“我国不曾像欧美社会那样常态性地对“双性儿”进行性别矫正手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对‘双性儿’进行性别修正手术时,通常综合考虑其外生殖器性别、生殖器和性腺优势、性染色体核型以及其自我认同和家长意愿与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因素。由于手术费用的昂贵,许多家境贫寒的“双性儿”侥幸免遭手术之“劫”。但这些免遭医学“修理”的“双性儿”却未摆脱成长过程中遭受排斥与歧视的命运”。
在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间性人群体进行了关注和保护
马耳他立法保护间性人,禁止对间性人进行性别校正手术;

澳大利亚允许公民的性别记录为X,保护了跨性别、变性者和间性人的权益;

北美间性人协会(ISNA)已经建立了用互联网联结起来的全球性组织,他们要求取消对“性别特征不明确”婴幼儿进行外科手术以指派性别,增强公众对非主流人群存在的意识和对他们宽容的社会环境。

国际间性人组织(OII)致力于彰显间性人多元的身份与文化,让每一个人的差异都可以获得适当的对待。
Sarah Leaver:
望有朝一日,人们不再带着鄙夷、也不再带着怜悯看待中性人,世界也不再死死抱住男性、女性这两个概念不放。
作家和精神治疗师Amy Bloom
TA 们
不是怪兽,也不是奇迹,TA 们甚至不能被当作性别理论的攻城锤;他们对世界真正的启示,在于让大家反省我们赋予性别的意义,反省真相不易察觉的本性,反省人类那种危险的、把事物简单化的冲动。
Milton Diamond博士
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的时候,我们应该改变社会。
图片来源:
http://dayagainsthomophobia.org/ 及网络
参考文献:
林红,《人类学视野下的性别思考——以间性人的境况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同语《同性恋ABC》
同语《性别万花筒 间性人:行走双线间》,来源:www.independent.co.uk | 编译:karen
维基百科Intersex词条
Charlotte Greenfieldjul, Should We 'Fix' Intersex Children?the Atlantic, 2014.8
Learn more about LGBTQI Youth!

http://dayagainsthomophobia.org/in-2015-take-action-for-lgbti-youth/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同语出品的《间性人ABC》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