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彩虹反暴小讲堂”时间啦!在前两期的出柜专题中,镇镇和大家一起围观了出柜适宜程度评估和出柜酝酿期小技巧。今天,镇镇将继续出柜技巧的总结,为大家带来出柜执行期需要注意的数个事项。
时间选择
我们会需要两到三小时与父母进行交谈的时间,确保在这段时间内双方都不会被其它因素打扰。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出柜后我们需要陪伴父母,随时倾听他们的情绪,并解答他们的疑惑。因此,周五、周六及小长假一般而言是最适合出柜的时间。
地点选择
具有危险性的场合(如父母开车时)、公开场所和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如大家庭聚会)是最糟糕的出柜场合。面对面出柜需要一个安静、私密、不被打扰的空间,这样就算是彼此哭泣、相拥也不会觉得丢脸。这个空间最好是父母熟悉并有安全感的,我们也可以适当用灯光或香氛的方式营造温馨的氛围。通常情况下,自家住宅就是最佳的地点。
个别突破
父母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处理子女出柜带来的复杂情绪,而父母各自又有不同的状态与性格,面对出柜的方式也会有差异。向父母分别出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有效的选择。逐个突破可以让我们避免两面夹击的复杂情况,且如果能让第一位父母不反对乃至接受,那么在向剩下的一位父母出柜时,第一位还能成为有助于我们的出柜资源。
怎样决定应该向哪一位父母先出柜呢?我们应该从平时与自己互动更好的一方开始,多花时间、精力陪伴他/她,让他/她了解你这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喜欢对象的标准、对未来的规划等等。以下几个在上一期的酝酿期技巧中提到过的重点事项,也不要忘记咯:
从亲朋好友、专业性与性少数机构等资源里为父母寻找情感依靠
鼓励父母通过拨打同志热线等的方式寻找同为性与性少数人群父母的同伴
为父母提供获取正确、正面的性与性少数群体信息的渠道
让父母认识真实的性与性别少数人群
寻找专家、学者、名人等权威人士的支持“证据”,如著作、总统演讲等等
措辞技巧
出柜的重点在于对父母“晓之以情”。即使我们的论理再正确,还有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等等“大道理”出来镇场,父母也很难在听完之后抱着我们哭说:“你说的很对,是我们错了…” 我们需要让自己与父母都静下心来,开启温情模式。也许父母在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性别身份是可以选择的,但他们对子女的爱一定会推动他们尽力去理解子女的选择。以下几个开头有助于奠定出柜对话的氛围:
从我6岁开始,就一直有件事困扰着我……
妈,你可能觉得我们之间关系疏远,其实是因为有件事……
爸,我一直有秘密藏在心里……
妈,我知道从小你最疼我……
爸,我有话对你说,这对我很重要……
妈,你对我很重要,所以有一件事要告诉你……
爸,我一直有话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你难过、怕你不爱我……
分享自我
出柜后,我们等于向父母宣告:“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人!”于是许多父母都想问,“是什么时候知道的?”“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他们都想知道你从“发现”到“讲出来”之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上一期的酝酿期技巧提示了大家要累积性少数知识并理清自己的认同过程,这里就是需要我们与父母分享这些积累的时刻了。让父母知道,性与性少数身份不是病态,也不是子女赶的时髦,而是经过长时间的严肃反思后的自我认同。我们也能借此拉近与父母的距离,填补他们心中由距离产生的失落。以下是几个可能分享方向:
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等的?
认同后的心情?
为什么要隐藏自己的身份?
一路上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要选择出柜?
最近的感情状况?
情绪管理
无论是出柜的过程中还是出柜后的陪伴,我们需要明确“聆听”与“沟通”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聆听父母的声音,理解他们与自己的不同,为互相了解而沟通。在这种同理与沟通的基调上,自我情绪的管理就更为重要了。如何不过度爆发,不将沟通逼向不理智的情绪性发泄,或是不过度压抑自己,都是我们出柜前需要仔细思考学习的课题。
心理建设
出柜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与父母进行了“出柜座谈”之后,我们往往需要下面三个后续步骤将出柜行动的效果最佳化。
1. 先给彼此时间与空间
如果当下冲突强烈,适度的空间分隔可以冷静情绪,让各自疗伤、反省,为下一次见面做准备。时间是不错的润滑剂,不仅可以软化彼此的态度,而且让我们有机会见缝插针地驯化父母的观念,避开直接交锋的冲突。
2. 再让父母安心
面对父母各种“关心”与“管教”,我们要提醒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短暂地委曲求全,有时可以换来日后的“长治久安”。同时,不要忘记要多主动关系父母,并向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心路历程。
3. 适时给予正确讯息
当父母开始对你放心的时候,代表出柜已经不是那么敏感的议题,也代表他们可以开始心平气和地听我们说话了,这时候就是逐渐向父母灌输积极正面的性与性少数群体信息的时机了。如何循序渐进地向父母告知性与性少数群体的信息呢?在上一期的出柜锦囊中,我们提到了一些技巧,这里再列举如下:
新闻:“不经意”地将电视调到正在播出相关议题报道的新闻频道。如《反家庭暴力法》的通过、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国外同性恋婚姻合法、名人出柜等正面新闻,都是可以引导父母看法的好题材。
影视作品:借由看得奖大片的名义,“碰巧”与父母一起观看性与性别少数议题的电影,如《霸王别姬》、《喜宴》、《断背山》、《男孩不哭》等。
学术:借由课程需要或者读书会的名义,将有关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书籍带入父母可见的生活空间。氛围合适的话,甚至可以与父母讲讲自己的感想,引起讨论。
生活事件:通过发生在自己或父母身边的真实事件引起讨论,例如邻居家的孩子出柜了、认识了同志朋友、二叔的女儿没有结婚也过得很好等等。
部分内容来自《出柜停看听:同志子女必读出柜宝典》
(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著,2007)
编写、编辑、排版:罗宾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